安徽省政协:为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用情用心用力

来源: 作者: 时间:2017-10-16

  10月16日讯 2017年年初,随着中央1号文件的出台,如何让“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安徽破题,成为政协委员们关注的话题。今年3月,安徽省委、省政府和省政协共同制定的协商计划出炉,“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农民持续增收”被作为重点课题列入其中。在安徽省政协委员们看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不成功,不仅要看能否保障有效供给,更要看农民是否增收、是否得实惠———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

  毫无疑问,农民增收是“三农”工作的中心任务。

  9月6日上午,安徽省政协召开“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农民持续增收”专题协商会。省政协主席徐立全、省委副书记信长星、省政府副省长方春明、省政协副主席夏涛和省政协秘书长王启敏,以及省内农业方面的政协委员、专家、学者共100余人,围绕主题共商良策。

  从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寻求答案

  “之所以选这样一个题目,是因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增加农民收入,乃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三农’问题的关键。”协商会上,安徽省委副书记信长星这样开门见山。

  对于安徽这样一个农业大省而言,增加农民收入诚然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资料显示,近年来,安徽省委、省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坚持不懈深化农村改革,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深入开展美丽乡村建设,农业农村发展保持良好态势,2013年至2016年农村居民收入年均增长10.6%。农民收入持续增长,农民生活持续改善。

  但在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农民持续增收方面,还有很多难题待解——

  如何解决农业增产不增收?如何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如何把改革与脱贫有机结合……在委员们看来,这些都是影响农民增收的深层次问题,需要从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找到答案。

  数据表明,2016年安徽省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1720元,相当于全国的94.8%,绝对差距为643元。按照安徽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到2020年要实现赶上全国平均水平———这也就意味着今后4年时间内,安徽省农民收入平均增速要比全国平均水平高1.5个百分点以上。

  时间之紧、任务之重、压力之大显而易见!

  “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事关‘三农’发展全局,事关广大农民切身利益,人民政协必须持续关注,持续用力。”省政协主席徐立全如是说。

  4月至7月,省政协副主席夏涛率专题调研组赴相关省直部门及宿州、芜湖、滁州三市调研,另赴河南、贵州两省学习考察经验。与此同时,各市政协也都开展了协同调研。

  委员们用实际行动,展现着履职为民的情怀与担当。

  农民“赚不多”原因在何处

  “供需结构不优,农民‘种不对’;生产方式不绿,农民‘产不好’;品牌影响不大,农民‘卖不掉’;产业层次不高,农民‘赚不多’等问题突出……”翻开安徽省政协调研组形成的报告,一排加粗加黑的问题与差距引发了与会专家学者的探讨和共鸣。

  “安徽省作为农业大省,农产品资源丰富,在名牌开发上具有先天优势,但长期以来,农产品品牌建设与安徽省农业大省的地位不相称,高产量低效益,大产业小合力问题长期存在。”和省政协调研组的看法一致,省政协委员秦煦认为加快农产品品牌建设,是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要方向。但目前农产品品牌经营主体分散,名牌保护和建设存在角色缺位,且缺少权威的农产品质量认定和标准化管理体系,限制了农产品品牌的提升。

  近年来,安徽省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快构建了以农户家庭经营为基础、合作与联合经营为纽带、社会化服务为支撑的立体式、复合型现代农业经营体系。然而,安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教授栾敬东在调研中发现,当前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较普遍存在“用地难、贷款难、保险难”的“三难”问题,制约了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的加快培育。

  说到“难”,天长市政协副主席卢金堂感同身受。近年来,该市积极推行农村集体资产股份权能改革试点和农村土地“三权分置”改革,全市151个村全部完成股份合作制改革,为全国提供了可复制的经验。但从推行的情况来看,改革不但遇到农民群众发动难、承接主体选择难,同样还存在经营主体融资难的问题。

  “由于受到流转期限和租金支付方式的限制,大多数经营主体流转的土地,无法用经营权作为抵押;农业设施、机械等缺少产权证明,也无法进行有效评估和抵押。”卢金堂说。

  安徽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的数据分析在一定程度上也印证着委员们的发言。该中心主任孙东海表示,制约全省农民增收的原因主要在四个方面,即:现代农业发展不足影响家庭经营性收入较快增长;工业化城镇化水平不高制约工资性收入快速增长;经济下行压力造成转移性收入增长势头放缓;农村产权改革滞后导致财产性收入比重过低。

  从双驱到四驱形成多元增收格局

  症结既寻,方向已明,对于调研发现的问题该如何破题?

  孙东海认为,要通过“四抓四促”实现农民增收由双轮驱动向四轮驱动转变,形成多元增收的格局。“抓就业创业,促进农民工资性收入持续增长;抓要素下乡,促进农民家庭经营性收入稳步增长;抓资源输出,促进农民转移性收入较快增长;抓农村改革,促进财产性收入有效增长。”

  “在坚守粮食安全底线的前提下适度放手,鼓励地方以市场化导向探索精准生产,促进从‘产销’到‘销产’转变。”省政协的调研报告在农业产业链上的完善上寻找突破。该报告在倡导绿色、可持续生产方式的同时,提出要以区域公共品牌为统领,以行业品牌为支柱,以产品品牌为基础,打造一批“皖字号”区域、行业、企业大品牌。此外,要加速产业融合,密切利益联结,让农民分享加工、流通、销售过程产业增值收益。

  针对品牌建设,秦煦委员建议应当深化农产品品牌确权,明确品牌使用权的划分和维护权责。“明确农产品行业协会或专业合作组织在品牌运营中的主体地位,统一进行品牌建设和运行;明确各经营主体的权利边界,规范品牌使用权;增强农产品品牌对农户生产的约束性,通过品牌建设提升农民的投入水平和科技水平,带动农民收入增长,形成‘质量提高—收入增长—品牌提升’的良性循环。”

  “扩大‘劝耕贷’实施规模、创设‘农权贷’融资新产品、加快推进农业保险‘提标扩面结合’……”针对“用地难、贷款难、保险难”等问题,栾敬东建议要尽快制定并出台设施农业用地管理办法,同时鼓励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利用闲置存量建设用地发展农业物流仓储、农产品初加工、乡村旅游和健康养老等产业,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此外,鉴于农业的发展已经由吃得饱向吃得营养健康演进,清华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学术委员会委员刘奇认为,必须重新思考农业的发展方向和战略定位。他建议安徽抢占先机,利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研究团队的优势,会同相关高校和机构,建立安徽功能农业协同创新中心。同时建立省工程中心、重点实验室等平台,着力推进国家级平台建设,并建设一批标准化示范区。

  农民增收的政策效应正逐步释放

  “相关部门要认真研究各位委员所提出的问题和建议,不能只是听一听,或者只是回去交相关处室看一看。”听完现场发言后,信长星给予了积极评价,表示要从出台政策和办法、改进和推动工作的角度去具体谋划,付诸行动。

  据省农委主任陶方启介绍,今年以来,安徽先后四次召开调度会及专题会,并出台了促进农民增收的政策性文件。上半年,全省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816元,同比增长8.8%。“虽然增速尚未达到9%,但呈加快趋势,表明农民增收的政策效应正在逐步释放。”陶方启说。

  另据了解,今年4月,省长李国英率队去河南考察,在随后召开的专题会议上,指出力争在5年内实现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业总产值之比达到2.5以上,并涌现出一批具备较强竞争力的龙头企业和品牌。此外,形成较为完善的利益联结机制,促进农业效益和农民收入更快增长,在农业产业化的推动下,加快实现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跨越。

  截至目前,安徽省政协搭建促进农民增收的协商平台暂时落下帷幕,但委员的履职脚步并未停下。根据徐立全的要求,省政协委员特别是科技、农业等界别的委员,正紧紧围绕中央及安徽省委关于“三农”工作决策部署,出实招献良策,为推动全省“三农”工作再上新台阶作出新的贡献。

三农项目简介 | 本网招聘 | 本网概况 | 会员服务 | 联系我们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投稿服务
政讯通·全国三农调研中心 政讯通·全国三农舆情监测中心 政讯通·全国三农发展促进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