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商让村里的农产品成了“网红” 帮助贫困户脱贫致富

来源: 作者: 时间:2017-11-02

  11月1日讯 深秋时节,霜染层林,落叶飘零,新播的麦子刚露绿芽。忙碌了一年的农民,开始进入农闲,但在大荔县朝邑镇堤浒村的电商发货基地,却是一派忙碌的景象。

  瑟瑟的秋风夹杂着微寒,七八名工人熟练地把一个个硕大的石榴挑拣、套袋,每6只或12只装成一箱,整个电商包装大厅内忙得如火如荼。

  其中一位中年妇女告诉记者,家里的枣卖完了,麦子也种上了,闲着没事,就被村里推荐到这儿打零工,工价每小时10元,一天下来能挣100元。

  电商负责人亓辉说:“我以前在杭州打工,做的就是电子商务,主要卖服装,今年5月回到村里,在镇政府的扶持下,开了4家网店,截至目前一共发货40多万斤,销售额600多万元,主要以本村的冬枣为主,现在冬枣已经清园了,这几天发的是眉县的猕猴桃和临潼的石榴。这些石榴都是今天早上刚从临潼拉回来的,平均每天发货2000件,从事包装的工人都是村里的贫困户。”

  朝邑镇镇长赵亮说:“为支持全镇电商发展,镇党委、政府居中协调,从资金、成本、物流配套等方面为电商提供宽松的政策环境,鼓励和引导各村大力发展电商产业,并在镇上设立了电子商务服务中心,由专人负责,24个行政村全部建立了电商平台服务点,实现了电子商务全覆盖。”

  走进堤浒村“嘎巴脆冬枣合作社”的办公室,墙上一张精准扶贫一览表顿时跃入眼帘,表上全村115户贫困户的种植信息一目了然,贫困户姓名、种植品种、亩数、树龄、预产量、成熟期一切都在表上得以呈现。堤浒村村主任张涛介绍,为了把冬枣产业做大做强,在镇党委和政府的支持下,去年9月村上成立了“嘎巴脆冬枣合作社”,注册了商标,设计了包装,依托电商平台统一销售,并把村里所有贫困户列为合作社成员,贫困户的冬枣在同等品质的情况下,每斤高于市场价3毛钱收购。同时,合作社每售出一件商品,提出2毛钱作为扶贫专项基金,目前已经积累了3.2万元,用来解决贫困户在冬枣日常生产管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此外,合作社在冬枣采摘、拣果、包装等环节需要雇佣大量的零工,也优先考虑村上的贫困户。

  堤浒村三组村民王立强说:“家里种了6亩冬枣,今年雨水多,一直发愁销路问题,多亏了这个电商平台,帮我解决了销售问题,而且每斤还给我高出了市场价3毛钱。”

  “感谢政府给我们搭建了这么好的一个平台,今年家里种了6亩冬枣,全是通过这个电商绿色通道进行销售,由于树龄小,初挂果,今年卖了45000元,明年肯定要比今年好。”堤浒村七组68岁的张振林“嘿嘿”一笑,露出两排已经豁掉的被烟草熏黑的牙齿,语气间除了感激,更多的是自信。

  随行的镇干部刘晓艳说,在冬枣旺季时来堤浒村,车子根本就开不到合作社门口,各大快递公司的运输车从南头排到北头,能排500多米,每次来这里得远远地下车,步行走过来。

  据了解,为了深入贯彻落实中省市精准扶贫有关精神,朝邑镇结合自身实际,研究制定了《关于发展电子商务助力脱贫攻坚的实施方案》,全力加快电子商务扶贫步伐,持续推动电商发展,今年先后举办了10次电子商务培训,培训人次1500多人,邀请专家讲解农村电子商务的政策、理论和实践,从农村电商发展形势、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大数据应用和农产品质量追溯等方面,为贫困户传授电商知识。

  “通过在镇上培训,我学会了网上销售,光在微信朋友圈发信息,我就卖了400多件冬枣。有一段时间打开朋友圈,全是我们冬枣的照片,真的感觉村里的农产品成了‘网红’。”十六组村民晏欢乐说。

  如今,全镇已经发展规模电商40多家,这还不包含散户开设的网店,实现了电子商务全覆盖,累计销售农产品20000多吨,其中,惠及贫困户1200余户,通过电商平台销售和电商服务链用工,贫困户人均增收1500元,预计明年年底通过电子商务帮助1800户贫困户实现脱贫致富。

三农项目简介 | 本网招聘 | 本网概况 | 会员服务 | 联系我们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投稿服务
政讯通·全国三农调研中心 政讯通·全国三农舆情监测中心 政讯通·全国三农发展促进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