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职业生涯 付出便有收获

来源: 作者: 时间:2017-11-17

  

我叫陈万权,来自中国农科院。我报告的题目是:“回顾职业生涯,付出便有收获”。

  一、走进深山奋战,收获科研精神

  我是一名小麦病害科研工作者。1983年参加工作不久,就被派往四川阿坝和甘肃陇南研究基点负责小麦条锈病的调查和试验工作。阿坝藏族自治州地处青藏高原东南部,海拔两、三千米高,一年吃不上几次煮熟的大米饭,而且地质条件还十分恶劣,常常遭遇危险。有一次,我一大早由汶川赶往松潘途中,突遇山体滑坡,一群群碎石从山坡上滚滚而来,虽与车身擦肩而过,幸免遭灾,但道路被堵死,汽车不能通行。当时离松潘县城还有50多里路,我冒着再次发生滑坡的危险步行赶路,一路上边走边下麦田调查采样,赶到县城时已是天色漆黑,现在想起来还真是有些后怕。

  由于小麦条锈病分布在不同海拔高度地区,我经常背着水壶和干粮,步行几十里山路,到远离城镇的观测点进行调查和试验工作。有时天晚了,就在藏民家里打个地铺,盖个毛毡,随便糊弄一夜,久而久之,身上经常生疮。记得是在1985年的冬季,当我背着沉甸甸的调查数据回北京时,病疮发作,在火车上疼痛难熬,坐立不安,我学着一些民工侧躺在硬座椅下,熬了一天两夜终于到了北京,随即去海淀医院做了手术,至今身上还留下了多处大大小小的疤痕。

  通过这一时期的艰苦调查实践,磨练了我的意志品质,收获了科研精神。由于工作中的出色表现,1985年被评为中国农科院先进工作者,1986年又被评为中国农科院优秀共青团员。

  二、力克条锈恶魔,收获成功喜悦

  小麦条锈病堪称“国病”,是影响我国粮食安全的重大病害。1964年周总理曾亲自指挥黄淮海锈病“歼灭战”。老一代植物病理学家在20世纪80年代末完成了“中国小麦条锈病流行体系”研究,1987年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影响很大。虽然我也有幸参与,做出了一份儿贡献。但我想得更多的是如何在前辈取得基础研究成果之基础上更进一步,握好接力棒,实现病害持久控制,是摆在我们新一代科技工作者面前的一道难题。

  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我带领同事们实地勘察菌源基地的精确范围,深入探究品种抗病性和病菌毒性变异的规律,联合研发病害综合治理关键技术,最终目标是持久控制病害暴发流行,保障国家小麦生产安全。经过20多年的艰苦努力,科研成果终于脱颖而出。我主持完成的“中国小麦条锈病菌源基地综合治理技术体系的构建与应用”项目,2012年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这是我国植保界近30年来唯一的国家级一等奖。

  为了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我和同事们经常下田头、进农户,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用一些简单的词汇、通俗的语言向农民传授科学防病技术,譬如:“两种(zhǒng)两种(zhòng)技术”;“一次药剂拌种省得经常背药桶”,等等,让农民记得住、学得会、用得好。经过我和团队成员的不懈努力,小麦条锈病综合防治技术每年推广应用面积7000多万亩次,年均挽回小麦损失20亿公斤以上、增收节支30多亿元,为我国粮食连年增产提供了有力保障。

  三、协同科技攻关,收获团队力量

  全国小麦锈病研究协作组,从上世纪70年代建立以来,一直没有间断工作,无论有没有项目和经费支持,都坚持不懈地开展科研协作活动,可称得上是全国农业科研大协作的一个典范。我作为协作组组长,深深感到:一个人只是工作,一群人才是事业。协作组的凝聚力来源于大家共同的兴趣和爱好;来源于彼此间的平等与尊重。2012年协作组成员单位互相配合、互相支持,通过激烈的国际竞争,成功申办了“第十三届国际禾谷类作物锈病和白粉病会议”以及“博洛格全球锈病协作网年会”,这是首次在中国举办此类国际性学术会议。

  四、服从组织安排,收获责任担当

  2014年初,组织安排我到中国农科院麻类所任职。麻类所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所、穷所。说它小,是因为麻类产业逐年萎缩,种植面积不足300万亩;说它穷,是因为职工生活捉襟见肘,在职职工年均收入不足5万元、离退休职工不足3万元。由于长期寅吃卯粮,使单位负债达三千多万元。麻类所生存和发展举步维艰,干部职工对美好生活充满了期待。如何摆脱困境?如何转型拓展?这又是摆在我面前的一个重任。

  我到所后,经过广泛调研和充分论证,确立了“以南方经济作物为主要研究对象,以麻类作物为重点,应用基础和应用研究相结合的社会公益性国家级农业科研机构”的总体定位,提出 “管理科学化、成果大型化、人才国际化、民生幸福化”四位一体的奋斗目标。对这一“四化”目标,当时很多人是不看好的,说实话我自己也是底气不足的。

  通过深化改革、体制机制创新和四化目标的实施,研究所整体实力得到明显提升,职工的精神风貌焕然一新,职工的个人进步与单位发展实现了同频共振,“快乐科研、幸福生活”理念深入人心。例如,我刚到所里时,每到晚上实验室几乎是漆黑一片,如今是灯火辉煌,“要我干”变成了“我要干”,大家都立足自己的本职工作,熬夜加班、加油干!如今的麻类所,虽然仍处在改革发展的爬坡阶段,产业复兴和研究所转型的道路仍然任重道远,但是,只要努力就有希望,付出就会有收获。

  也许有人会问,万权同志你到麻类所才几年,头发也白了,皱纹更深了,你到底收获了什么呢?我觉得收获还是挺多的:从部、院党组的信任中,我收获了担当;从“求生存、谋发展、保平安”的艰巨任务中,我收获了责任;从研究所综合实力逐年攀升和职工收入实现翻番中,我收获了喜悦;从领导、同事们的关心支持和理解善待中,我收获了感动;从实验室彻夜通明的灯光中,我收获了希望……。

  做农业科研工作没有惊天动地的故事,只有一年又一年的坚持,当你真正热爱这项工作时,它就好比你的生命。我曾主动放弃了荷兰瓦赫宁根大学攻读博士学位的机会;也曾一年365天,除了春节期间陪老人呆上三、五天外,几乎没有休息日;更有长期跟家人和儿子见不上一次面。可回想起自己的初衷,我觉得这些付出和牺牲是值得的,无怨无悔。记得有一次儿子埋怨我:“爸爸,你觉得你的付出与回报成比例吗?”我回答说:“付出不能完全是为了回报,但我相信,只有耕耘才会有收获”。2014年我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和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2015年又被评为中华农业英才。这是党和政府对我和同事们工作成绩的肯定。我自从1983年工作至今,与小麦条锈病战斗了30多年,三十年如一日的坚守,我坚守的是信念,坚守的是责任,坚守的是担当。作为一名农业科技人员和农民的儿子,能够长期为我国“三农”工作尽一份儿心、出一份儿力,便是我一生中最大的荣幸。

  谢谢大家!

三农项目简介 | 本网招聘 | 本网概况 | 会员服务 | 联系我们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投稿服务
政讯通·全国三农调研中心 政讯通·全国三农舆情监测中心 政讯通·全国三农发展促进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