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写:“红薯大队”的蜕变

来源: 作者: 时间:2017-12-20

  吃了几十年的红薯,实在不想再吃了!提到过去的主食,四川省巴中市南江县石滩乡铺垭庙村59岁的孟继帮老人直摇头,发出了这样的感叹。

  铺垭庙村是南江县人口第一大村,是典型的秦巴山区贫困村,全村2447人仅有耕地1813亩。因过去主要种植红薯,被周围村戏称为红薯大队。

  说起红薯大队的来历,刚料理完家中4头猪稍显疲惫的孟继帮瞬间来了精神,向记者细数那段峥嵘岁月:

  上世纪70年代,县里派来的工作组帮助铺垭庙村搞生产,带领大家种红薯。为了能填饱肚子,全村人都下了地,妇女们负责栽种,男人们走半公里的上坡路,去担水回来浇灌。

  通过大家的努力,有一根红薯竟然长到了三斤七两,这在当时简直就是奇迹了!孟继帮神情激动地讲道。

  红薯种植成功,成了铺垭庙村村民的主食,红薯粉、红薯馍、红薯饼片状的、粒状的、块状的,铺垭庙村人在红薯的做法上想尽了办法,一吃就是几十年,才有孟老汉实在不想再吃了的感叹。

  一声叹息后,孟老汉话锋一转,说:现在不一样了,我们是远近闻名的富有村!

  村里路、水、电、天然气、老年协会、卫生院应有尽有。一旁75岁的岳玉生老人说。

  岳玉生向记者讲起村里的变化:2013年,村里道路得到了硬化,告别了往县城卖猪需要四个男人抬的历史;2014年,农网改造后,村里人用上打米机、宰猪草机;2016年,通过异地扶贫搬迁,村里符合政策的贫困户住上了新房

  如今政策好,干部帮,贫困户们自己加油干。石滩乡党委书记李胜伟说。

  铺垭庙村52岁的贫困户刘元木,因老伴患脑溢血,加之供养儿子上学,花光了所有积蓄,还欠下外债。2016年,靠着国家资金扶持,买了5头小猪和50只鸡苗搞起养殖。今年10月,刘元木卖了一头350斤的猪,赚了2800块钱。过一阵儿卖掉剩下的四头猪还能为他带来上万的收入。

  明年准备扩大养鸡规模,建鸡舍。我在大学上学的儿子明年也该毕业参加工作了。聊起未来的生活,刘元木已经有了规划,眼里充满了希望。

  铺垭庙村党支部书记刘映德介绍,村里最近几年大力发展产业,已有核桃950亩、油牡丹300亩、巴药100亩、金银花100亩、鱼塘30亩、养鹅500只,户均小家禽约50只现在日子比以前不知道好到哪儿去了,再吃红薯吃的是稀奇,吃的是怀旧。

  2016年,巴中市实现215个贫困村退出、9.1万贫困人口脱贫。2017年,巴中市还将有215个贫困村退出、9.5万贫困人口脱贫。许许多多像铺垭庙村这样的红薯大队正在巴山大地发生着翻天覆地的蜕变。

三农项目简介 | 本网招聘 | 本网概况 | 会员服务 | 联系我们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投稿服务
政讯通·全国三农调研中心 政讯通·全国三农舆情监测中心 政讯通·全国三农发展促进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