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海乳山下石硼村:美丽面纱悄然掀开

来源: 作者: 时间:2017-09-26

乳山市诸往镇下石硼村,这个原本藏在大山深处的小山村,在这个夏天彻底“火”了。鬼斧神工的自然景观,底蕴深厚的红色文化,精心打造的人文美景,都让慕名而来的游客流连忘返。去年以来,在各方努力打造下,这个原本朴实无华的小村正向世人展露出她美丽的胸怀。

下石硼村地处马石山脚下,是省旅游扶贫重点村、美丽乡村创建示范村。作为红色革命老区及诸往镇农村党组织、党员“十星级”评定试点村,该村把美丽乡村建设作为强党性、提素质、转作风的“练兵场”,突出党员带头表率作用,带头开展村环境整治提升、违建拆除、移风易俗等,展现新时期党员风采,群众由观望变主动参与、共同建设,村庄主街道变靓了,河道的溪流更清澈了,村庄的气质也提升了。

以党建引领为总基调,打造绿水青山自然乡村。多年前,记者曾去过下石硼村,那时候的印象是路窄、屋破,河道里垃圾堆积、杂草丛生。而如今,再次走近这儿,宽敞整洁的街道,修缮一新的房屋,奇石嶙峋的河道,不由会让人有如入世外桃源般的惬意。这一切,不仅得益于市里“美丽乡村”建设项目的政策扶持,还归功于该村落实到位的党建工作。“我们村始终把党建引领作为村级发展的核心,以‘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为契机,以党组织和党员星级管理为抓手,健全民主议事、民主评议党员等制度,将做合格党员与环卫一体化、美丽乡村建设、精准扶贫等有机结合,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有力推动了各项工作落实。”该村党支部书记王守起说。该村因山势陡峭、怪石嶙峋而得名,尤其是其河道内和河坝上堆叠的奇石更是该村一大景观。过去缺乏管理,导致河道内泥沙、垃圾淤积,原本纹理清楚的河底奇石、别致的河坝梯田景观逐渐被埋没、侵蚀,不仅环境被破坏,甚至还带来了防洪隐患。慕名来此的游客纷纷感叹已难寻下石硼的真面目。游人失落的感叹,让该村党支部书记王守起痛下决心,要尽力恢复河道的石硼原貌,让“石硼村”名副其实。在他和村两委干部的带领下,全村男女老少积极投身河床清理工作,总长3000多米的河道被仔细清理,一道青山掩映、怪石陪衬、水澈见底的自然景观重新显现。

“美丽乡村”建设中,违建治理是一块难啃的骨头。下石硼村位于红色教育沿线,村内有10处违建,因为是无偿拆除,群众普遍有抵触,不愿配合。镇干部做工作时,有群众就说,只要书记拆了我们就拆。王守起与姐姐合办的养猪场位于村北自家分得的洼地里,当初仓促建设,相关手续没办理,属违章建筑。为了给村里的违建治理工作开好头,王守起反复做父母、姐姐两口以及妻子的工作,最终说服全家将占地2亩多、耗资几十万的猪场拆除。书记的高风亮节换来了群众的拥护和支持。在王守起的带动下,村里的违建拆除工作顺利完成。违建拆除后,该村对村道路两侧进行绿化景观建设,栽种薰衣草、油菜花、向日葵等,在山坡栽种蔷薇、映山红、月季等,打造美丽花海;在沿线50米可见范围内调整产业结构,打造以小樱桃、苹果、桃子为主的精品采摘区,春季开花,形成美丽风景,夏秋采摘,突出休闲体验;广泛发动群众,开展绿满石硼活动,在房前屋后、道旁河边、村里村外大力植树种花,打造“石泉、樱谷、绿水、青山”的生态景致。

以红色文化为主旋律,打造红色中心美丽乡村。诸往镇下石硼村紧邻马石山红色文化教育基地,1938年这里是革命根据地,分布在村里的被服厂、枪械所成为支援前线的重要力量。现在仍有秘密医院、兵工厂、印钞厂、被服厂、胶东公学等红色遗址。在美丽乡村建设中,我市充分挖掘红色遗址、红色文化等特有资源,专门聘请山东工艺美院按照“保护生态、提升文化”的定位,对村庄进行了整体规划,共规划了红色记忆馆区、特色餐饮功能区、特色民宿区、具有革命老区特点的游客接待中心四大板块,为美丽乡村发展奠定基础。

从今年正月开始,诸往镇下石硼村85岁老人王少璞的屋后来了一批建筑队,把他家后面的一片老房子修缮一新,这些比他年龄还大一两百岁的破烂老屋变得古风古貌,煞是好看。一座曾被忘记数十年的山村,经过专家设计进行“红色改造”,村里的资源得到重新挖掘,村风村貌脱胎换骨,百姓们看在眼里乐在心里。走在村里的这些还原遗址的老房子之间,仿佛又回到了那个战争的岁月。修缮一新的枪械所里是一堆堆等候修理的枪支;兵工厂里正在加紧制造地雷、手榴弹和子弹、炸药等;被服厂里纺线、织布、染布的染缸、缝制的工具一应俱全;秘密医院里的病床、手术台和医疗器械整齐地摆放着……据村党支部书记王守起介绍,这些修缮后的红色记忆馆区保持着修旧如旧的设计风格,从外部和内部均和周围的农家民宅无太大区别,保持了灰砖加石块的墙体、坡顶加黑瓦的建筑要求。屋内布局分为设施陈设和宣传展板介绍两大功能。街巷通道路面上整理简单铺设了石板石块,两侧种上了青草,整体布局简单、朴素、干净。关于这些老房子和老房子里发生的故事,许多村民都可以绘声绘色地讲给游客听。

以特色产业为支撑,推动休闲旅游乡村建设。沿村路往西,南天门、棋盘石、九龙水库等自然景观一一呈现,当地人谓之“小三峡”,也是烟威地区众多驴友的新去处。然而,原本秀美怡人的的山林风光,之前却没能成为下石硼村民致富增收的砝码。这个地处我市西北隅的村落,是省定贫困村,贫困人口占了半数。山上坐落马石山红色教育基地,东麓有东尚山传统村落,山下乳山河潺潺流水,作为红色文化、传统民俗旅游线路的必经村庄,下石硼村眼看着成队的旅游大巴穿村而过,自家的青山绿水却留不住游客。痛定思痛,村里决定依托“两山一水”自然资源推旅游、兴产业,打造“小三峡”景区,规划采摘、休闲、农家乐一条龙服务,将绿色乡村游与马石山红色游、东尚山民俗游连线成片,真正让旅游大巴停下来、游客走进来、村民腰包鼓起来。为此,该村突出红色印记游,在村内调整出10户古房,计划重修红色遗址景点,让人们参观红色教育基地的基础上游览景点,发展红色旅游;突出休闲旅游,依托蜜蜂谷,发展蜂蜜采收游;设立“南天门、五峰楼、棋盘石、三鸽堂、九龙水库”等自然景观点,打造一处攀岩基地,突出景观运动旅游;基于现有的樱桃、山杏等特色采摘园,积极发展农家乐,壮大乡村旅游产业;发挥“互联网+”的作用,依托山里原有的蜂蜜、山野茶等土特产,借力“互联网+”,发展土特产电商产区,让更多的山货走出大山深处。该村有220亩板栗树、120亩樱桃树、48亩杏树,按照季节不同由村里统一组织采摘活动。仅今年5月份樱桃采摘季,就实现十余万元的采摘收入,惠及35家农户。“10月份板栗收获,现在就有不少游客打电话预订采摘。”下石硼村书记王守起说,“每斤板栗采摘按7元计算,与自家售卖相比,可增收2元左右。”为跟进旅游服务,村里还计划投资20余万元,新建一处集餐饮住宿于一体的“农家乐”,并鼓励部分贫困户利用自家现有住房及闲置住房加入一同发展,现已与10余户村民达成房屋合作意向。

全国农村经济动态监测点山东省威海市发展改革委

三农项目简介 | 本网招聘 | 本网概况 | 会员服务 | 联系我们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投稿服务
政讯通·全国三农调研中心 政讯通·全国三农舆情监测中心 政讯通·全国三农发展促进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