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漳县:农业+旅游,带火美丽乡村

来源: 作者: 时间:2017-11-02

  小桥,流水,飞鸟,游鸭,牧羊,听蝉鸣。天地、山水之间,满足田园牧歌生活的所有梦想与期待。这里,是南漳县郊肖堰镇花庄村八渡河,一个诗意般名字的村庄。

  八渡河两岸为高山,中间夹一道平川自然成河,长20余公里,蜿蜒曲折。当地百姓出山进城,要反复八渡涉水才能走完此河,故名八渡河。

  两年前,按照“农业+旅游”模式,着力打造以“印象老家”为主题的美丽乡村,让原生态的山野画卷舒展迷人魅力。盛夏时节,记者来到这里探访。

  充满诗意的美丽乡村

  穿过花庄街道一条狭窄的巷口,眼前一片阡陌纵横的田野,令人沉醉:房舍依山而建,河谷溪水潺潺,两岸林木幽深,梯田稻浪滚滚。

  村头,一道乱石头垒起的滚水河坝上波光粼粼,一群游鸭在浮动觅食。跨过吊桥,对岸是一道百米绿色长廊。长廊由藤本植物搭成,像葡萄架一般,从空中吊垂着红、黄、绿各色观赏瓜果。那1米多长、几乎拖到地面的叫长柄葫芦,像红灯笼一样的是灯笼瓜,线型的称为蛇瓜,还有迷你小冬瓜、迷你小南瓜、金红板栗西洋南瓜等,令人目不暇接。

  河流两岸,除了稻谷、玉米外,还分布着大红桃、葡萄、蓝莓、冬枣。

  溯溪而上,一座水车随着溪流转动,溅起水花。

  56岁的村民陈伦芝,正把麦粒放进磨盘。水车推动石磨,麦粒化为精细的面粉。她说,这都是自己种的有机小麦,游客一会就可以吃到水磨馒头了。

  河谷中大树遮天蔽日,溪水缓缓流淌。11岁的王诗莹和弟弟正在河中捉鱼,他们把纱布做成的捞网放在水中,不一会就有条小鱼游了进来。那是一只桃花鱼,只有大拇指长。“小鸟在前面带路,风儿吹向我们,我们像春天一样,来到花园里,来到草地上……”一阵嘹亮的歌声打破山乡的宁静。循声望去,一群穿着迷彩服的小小少年,扛着一面红旗走在田埂上。“这些是来自襄阳的小学生,在这里参加暑期锻炼已有10天,要回城了,依依不舍。”带队的卓雪玲老师告诉记者。她打开微信朋友圈边翻照片边介绍:孩子们在这里看古法磨面,石磨豆浆,民俗表演,林下逮鸡,溪水摸鱼,竹筏戏水,放河灯,猜灯谜,跳篝火晚会,留下了一段难忘记忆。

  再往前行,一片柳树林下,挂着一个个吊床,游客们正悠闲小憩。碧绿的水面上,有游客划着竹排,拍照,好一个如诗如画的美丽乡村!

  农业+旅游,火了山村富了乡邻

  谁能想到,几年前,八渡河的不少村民还嫌这里山高路长,涉水困难,致富无门,远迁镇上或城里生活。

  风光再美,毕竟生存是第一位的。

  李小喜是八渡河“印象老家”的创意者。两年前,他成立湖北印象老家乡村旅游开发有限公司。

  根据规划,公司从农民手中流转土地,在尊崇自然的前提下,打造乡村景观。李小喜说,八渡河风光带有河流、低丘、平地、水库,两岸群山环绕,形成了高差梯田的独特景观。我们遵从自然的纯朴,一切保留原貌。对拆了、倒了的祖屋,在原址按原样式建造;拆出来大量青砖、老瓦、石块等建筑材料,分区域保护,编号回收,以便后期重新设计。所有这些理念,就是要让在喧嚣的水泥森林里穿梭久了的人们,可以放下行囊,回“老家”看看,让“老家”的山水人情,洗净世俗铅华。

  公司随后派出专业的营销团队,吸引各地游客到这里休闲度假。农民自愿将土地流转给公司后,除了获得土地流转收益,还可以在公司上班,获得固定收入。“农业+旅游”模式,让村民与公司成为利益共同体,村民参与的积极性空前高涨。“家里的几亩地,流转给了公司。我们老两口一年的工资有五六万元。”村民陈家连告诉记者,此外,由于孩子外出打工,他将家里用不上的房子租给公司做集体宿舍,还有一部分被租去当仓库,一年下来差不多有将近10万元的收入。

  村民黄克玲也是公司的职工。她的职责是照看公司的别墅,爱人开长途货车,村上需要到城里进货,一个电话就去了,计件取酬。

  村里的一些贫困户也被带动起来。

  花庄村一组村民关乐成70多岁,过去仅靠低保收入生活。如今,他将自家3亩多地租给公司,还帮公司照看“农耕博物馆”,每月有一两千元的工资收入。

  贫困户周其武,帮公司种菜,每年可挣工资3万多元。

  全村有30多户贫困户通过在公司打工、资源入股、开办农家乐、销售土特产等方式,逐渐摆脱了贫困,奔上了小康路。

  李小喜说,今年上半年,已接待游客5万多人,比去年全年的总和还要多……

  

   全国农村经济动态监测点南漳县发展和改革局

三农项目简介 | 本网招聘 | 本网概况 | 会员服务 | 联系我们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投稿服务
政讯通·全国三农调研中心 政讯通·全国三农舆情监测中心 政讯通·全国三农发展促进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