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时评:新媒体须谨慎 假新闻毁前程(1)

来源: 作者: 时间:2018-01-12
  岁末年初,不少国内媒体评出了2017年假新闻。其中,《新闻记者》杂志针对其评出的“2017十大假新闻”分析指出,很多假新闻首先发布在自媒体,专业媒体仅经过简单复制粘贴,便造成假新闻扩散,伤害了新闻业的信誉和权威。
  更令人担心的是,假新闻已成为国际性问题。据外媒报道,柯林斯字典2日公布,2017年度代表词为“假新闻”。出版商解释,自2016年开始,“假新闻”一词在互联网和传统媒体中的出现频率上升迅猛,达365%。
  近几年,新媒体发展迅猛,大有取代传统媒体之势,几乎所有的传统媒体都推出了自己的新媒体平台。但随之而来的是“萝卜快了不洗泥”,出现了不少问题。假新闻泛滥的现状如果不及时改变,新媒体很可能自毁前程。
  假新闻当道,原因其实不复杂。对社交媒体和新媒体来说,点击量决定了新闻热度,为了赚得眼球,一些人不惜造假。而个人无法求证新闻的真实性,转来转去就扩大了范围,造成假新闻泛滥。
  但是,专业新闻媒体对传播于社交媒体及自媒体的信息不加辨别地转载,则是社会责任的严重缺失,需要反思和自省。据《新闻记者》杂志,2017年9月7日,“重庆晨报上游新闻”等媒体转载“楚天金报微信公众号”的报道《老人独自养孙子14年考上复旦发现去世儿子“复活”》,信息源竟是自媒体,而该自媒体称这其实是一篇文学作品。自媒体搞“文学创作”,但专业新闻媒体不辨真伪,屡屡上当,岂不可悲?
 
三农项目简介 | 本网招聘 | 本网概况 | 会员服务 | 联系我们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投稿服务
政讯通·全国三农调研中心 政讯通·全国三农舆情监测中心 政讯通·全国三农发展促进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