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庭院式”扶贫让“小家”变“银行”

来源: 作者: 时间:2018-01-11

  棚里香菇朵朵,林里核桃结果,圈里小猪撒欢,地里魔芋成片。这是陕西宁强县巨亭镇流溪沟村很多农户家庭院经济的真实写照。

  地处汉江源头的宁强县北依秦岭,南枕巴山,是个国家级贫困县。长期以来,这里土地贫瘠,产业乏力,当地一些村镇地处大巴山深处,更是沟壑纵横,交通不便,是当地脱贫攻坚最难啃的骨头。为此,当地政府因地制宜,引导山区群众走庭院式脱贫的新路子,让不少小家变银行。

  庭院虽小,但是风险也小,效益却高,是我们每家每户的小银行。流溪沟村村民王兴华说。7年前,一场山洪将王兴华的房子全部冲毁,家里所有财物被清零,他也因此被当地列入贫困户。从2012年开始,王兴华在村镇两级政府的帮助下,着手发展自家的庭院经济:院子里建大棚,种食用菌、种木耳;院子边上建猪圈搞养殖;房前屋后的土地上则种核桃、天麻、银杏、魔芋等特色农产品。如今这个家庭产业园让王兴华的年纯收入达到20万元。

  正是依托这种因地制宜的小庭院产业,流溪沟村90户像王兴华这样的贫困户,在2016年底全部达到了陕西省脱贫标准。脱贫就要一村一策,一户一法。宁强县扶贫办主任胡代平说,我们这里很多农户都是山地人家,交通不便制约大产业发展,但农户自家有闲散劳动力,房前屋后的闲置土地也很多,整合之后就是资源,就可引导贫困户就地脱贫。

  为此,宁强对农户种植茶叶、中药材、食用菌、核桃等特色农产品给予扶贫贴息贷款和互助资金借款等政策扶持,鼓励农户发展家庭经济。同时搭建支农再贷款服务平台,落实财政资金1500万元,并在全县107个贫困村成立了互助资金协会,整合扶贫互助资金500万元,为每个村编制扶贫互助资金30万-50万元,帮农户跨过资金坎。

  针对壁垒较高的技术关,宁强县建立了基层干部培训基地,培育土专家和田秀才近800名;此外,每年还根据扶贫项目的具体需要,选派150多名优秀年轻人才到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学习,让脱贫有了技术保障。去年冬天,我们为村里200余户贫困户发放了12000袋油菜种,县种子公司的技术员也过来开展培训,引导我们规模化种植。该县巴山镇石坝子村党支部书记宋建国说。

  为了打开销路,降低风险,宁强鼓励庭院经济打破分散模式,借助企业抱团取暖,人人持股、定期分红的农业合作社、产业示范园应运而生。该县胡家坝镇鲁家寺村是远近闻名的茶叶生产基地,但贫困户参与面小,增收有限。为此,村委会将茶园入股合作社的示范茶园建设项目,引导农户土地入股,每户占股20%。不管茶园效益如何,每年贫困户每股至少有500元的保底分红。该村383户,仅茶叶单项户均增收就可达2000元。

  有了经济效益,还得保证生态效益。在宁强县汉源街道,6户养猪户发起成立了生猪产业合作社,建起了沼气池。蔬菜脚料作饲料喂猪,猪粪再收集到沼气池里用来发电,剩余的沼渣做有机肥,发展蔬菜产业,这样就形成了循环的生态产业链。汉源街道办党员带头致富人赵永跃说。

三农项目简介 | 本网招聘 | 本网概况 | 会员服务 | 联系我们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投稿服务
政讯通·全国三农调研中心 政讯通·全国三农舆情监测中心 政讯通·全国三农发展促进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