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贵阳:电商扶贫入基层 黔货出山结硕果

来源: 作者: 时间:2018-02-22

贵州贵阳

  近年来,贵阳市深入贯彻落实电子商务这一精准扶贫举措,切实抓好农村电商发展,充分做好顶层设计,出台《贵阳市电子商务发展工作实施方案》《贵阳市推进农村电子商务工作三年计划》等文件方案,明确农村电子商务发展重点和方向。加大政策供给,重点扶持促进农村电商、农产品电商及农村快递项目。加快农村电商品牌培育,对全市的网货资源进行梳理,指导各区市县打造培育本地网货;抓好基础建设,构建“市—县—乡—村”四级农村电商服务体系;突出试点示范,抓好全域带动。大力推动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工作和村淘创富示范建设工作,有效增加农民收入,提升农民生活水平;借船出海,助推“黔货出山”。

  截至去年11月,贵阳市建成乌当区电子商务产业园、清镇市电子商务运营中心等13个电商产业园,统筹引导“贵电商”、京东、淘宝等平台建成县、乡、村级农村电商服务站点共计600余个。清镇市、修文县、乌当区、息烽县4个国家、省级示范县已完成农村电商服务站建设364个,招聘农村电商合伙人540人。村淘创富村示范村建设成效显著,南明区永乐村、花溪区黔陶村、乌当区谷定村、开阳县穿洞村、息烽县立碑村等乡村村淘致富带动效果显著。“黔货出山产品先行”。贵阳市加强农产品品牌建设,梳理开发优质网货,以产业基地和产业园区为抓手,推进农产品标准化、品牌化建设;开展“一县一品”调研,发挥优质产品带动作用;统筹开发包装优质绿色农产品网货。通过这三方面相结合,贵阳市开发打造了无公害农产品有效认证产地696个、产品611个,绿色食品认证8个,有机食品认证30个、有机转换产品45个、地理标志农产品认证11个。

  在“一县一品”电商优质农产品的基础上,该市与阿里巴巴、邮政电商公司等企业组成调研团队,赴相关区县进行调研,以“三品一标”、产量规模、产品特色、文化背书、销售渠道等方面为重点调研内容,详细了解了猕猴桃、脆柿、皇菊等农特产品的具体情况和销售环节存在的问题,为产品孵化销售提出了相关建议,对推动农产品“泉涌”、促进农民生产增收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此外,为扩大优质农产品的销售渠道,提升农产品的附加值,该市息烽、清镇等区县建设了网货中心,不仅带动了就业,更为当地滞销的农产品打开了市场。

  清镇市多举措为黔货出山打开通道

  清镇是贵州省发展电子商务较早的县市,于2015年获批国家级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经过三年来的深耕,发展成效显著。从数据来看,去年“双十一”,清镇市18家本地企业,44款特色产品参与线上销售,交易总额约为1088.76万元,其中线上交易额达696.3万余元。其中,该市黄氏酒业、刘姨妈食品、一代食品三家企业位列前三甲,分别为267.72万元、73.45万元、34.24万元。值得一提的是,这三家企业之前都是传统企业,现今,转型电商为企业带来了更广阔的市场。与此同时,“清镇特产”知名度的打响,为该市更多农特优产品打开了销售渠道,有力带动了贫困群众致富。

  位于清镇市王庄乡的小坡村,就是一个“发展产业+电商”脱贫致富的鲜活典型。

  据村主任杨传钧介绍,过去的小坡村大多都是石板房,石墙房、土墙房,加之交通不通畅,引不来项目,村民的日子过得很拧巴。

  近年来,小坡村在农村电商和生态农业等产业蓬勃发展的带动下,有了“生机”。如今,小坡村的低收入困难户减少到121户,村里有了休闲广场,老百姓的日过得踏实多了。

  小坡村是典型的以发展农业为主的传统村。要使村民脱贫致富,最关键的是如何撬动老百姓参与。杨传钧告诉记者,近年来,小坡村引进的这些农业产业项目最终都是“惠利于民”。老百姓入股土地费、股金分红、务工费三个方面的利益都是必须保障的。

  杨传钧还告诉记者,电商的红利是他之前无法想象的。折耳根销售旺季的时候,一天能卖出一千多件,切实解决了老百姓最关心的“大事情”。

  息烽县淘宝村树立示范带动标杆

  2017年,息烽县立碑村获得淘宝村荣誉称号,为此,贵州也实现了淘宝村零突破。

  正所谓“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据息烽县电商办相关负责人介绍,在发展淘宝村的过程中,息烽县就将电商服务、扶贫、黔货出山等方面作为重点工作来抓。围绕怎么样把老百姓的农特产品卖出去,该县除了建设网货开发中心外,还加大电商培训力度,通过“两手抓”有效结合,以此形成资源聚集,促进“黔货出山”。

  “三天基础班、7天成长班、180天孵化班”,由浅入深、层层深入。息烽县与淘宝开展的合作培训注重因地制宜,结合本地实际,将电商培训“深入基层”,充分挖掘当地意向从事电商创业人群。淘宝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在息烽县以这样的模式培训是切实可行,经得起检验的。初期开设创业大讲堂,90%的学员转化到3天基础班,3天基础班培训完毕后会有80%的学员转化到7天成长版,再有50%的学员转化到180天孵化班,这样就形成了层层深入的连接关系,学员的思路越来越清晰。培训结束后,部分学员具备开网店技能,淘宝还会进行深度跟踪回访,帮助他们解决面临的难题。

  此外,立碑村还大力支持电商创业。“凡是在立碑村开设网店,进行电商创业的个人,我们都为他们解决办公场所的问题,免收租金”,立碑村委会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正是在这样利好政策的扶持下,为创业青年提供了坚实后盾,在集群效应的带动下,立碑淘宝村也正在不断成长壮大。

  修文县猕猴桃产业结出扶贫果实

  提及修文县,人们除了“阳明文化”,记得更多的是“这里的猕猴桃好吃”!正是这样一颗有着“维C之王”之称的“野果子”通过近30年的发展培育,在修文结出了扶贫致富果实。

  据悉,2016年,修文全县种植猕猴桃16.7万亩,居全国第四位,覆盖10乡镇113个行政村,种植户达6000余户。预计2017年,挂果面积8万亩,年产鲜果6万吨,综合产值可达18亿元。

  记者采访了解到,围绕猕猴桃产业发展,修文县培育了猕猴桃企业144家。而从龙头企业到合作社,都秉持了“让利于民”的发展宗旨。

  贵州顶好果业股份有限公司作为修文县发展猕猴桃的龙头企业,集猕猴桃种植、保鲜贮藏、精深加工于一体,公司推出的“7不够”品牌极具市场竞争力。该公司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公司不仅要做品牌,而且要将这些红利反哺给当地的村民。据该负责人介绍,在产业园区,每年将针对困难户提供350个酒业岗位。跟贵州顶好果业股份有限公司签约种植猕猴桃的贫困户达4000人。

  比起贵州顶好果业股份有限公司的发展带动,修文县谷堡乡花塔村贵州修文猕香苑生态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以下称“弥香苑”)的扶贫模式显得更“接地气”。

  据花塔村党支部书记陈骊龙介绍,弥香苑的猕猴桃分为无公害、绿色和有机三种,价格层层递增。精细化的管理需要大量的劳动力,为当地村民提供许多就业岗位。

  陈骊龙告诉记者,结合电商的发展,弥香苑将花塔村的猕猴桃做成品牌,并以此为契机,进一步释放带动作用,再将腊肉、土鸡蛋等系列农特产品放到平台上推广,形成产业联盟发展效应,从而带动更多的村民享受电商发展释放的红利。

三农项目简介 | 本网招聘 | 本网概况 | 会员服务 | 联系我们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投稿服务
政讯通·全国三农调研中心 政讯通·全国三农舆情监测中心 政讯通·全国三农发展促进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