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兴旺干劲足 增收致富生活美

来源: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业农村局 作者:佚名 时间:2024-04-19

   十二师五一农场设施农业基地的蔬菜育苗棚里,春意扑面而来,各类秧苗绿意盎然,焕发出勃勃生机,一排排蔬菜幼苗长势喜人;五师八十四团六连博福达面粉加工厂内机器轰鸣,工人们正忙着装车打包,将新生产的面粉发往疆内外;在一师十三团电商产业园内,货架上摆满了来自全疆各地的农副产品,本地电商主播们正在直播带货,忙得不亦乐乎……3月,正是万物复苏之时,在兵团各师市,各类特色产业星罗棋布,一幅幅产业兴、职工群众富的壮美画卷正徐徐展开。

  近年来,兵团各师市因地制宜,聚焦农业现代化、种养结合等多个领域建链强链延链补链,加快推进优势特色产业全链条高质量发展,助推乡村全面振兴,让职工群众多元增收。

  创新发展模式 盘活“土特产”

  “欢迎大家来到小阳同学的直播间,这是我们昆玉产的和田大枣,大家也可以去我的主页了解和田大枣种植的过程……”3月10日下午,十四师二二四团“电商新农人”葛阳正在通过直播为观众介绍和田大枣。

  葛阳的父母都是十四师二二四团一连职工。2023年年初,她回乡创业,当起了一名“新农人”,通过直播带货帮助父母以及团场的职工群众把家乡的土特产卖出去。

  “我爸妈和团里很多人都在种红枣。小时候看枣农很辛苦,红枣销路也不畅。但现在不一样了,红枣产业很是兴旺,种植管理也比以前轻松不少,这也是我回乡创业的原因。”葛阳说。

  红枣产业是二二四团支柱产业,2023年,该团红枣种植面积达13万亩。近年来,二二四团立足红枣产业优势,借助互联网电商发展,积极探索“特色产业+电商”发展模式,不断拓宽红枣等农副产品销售渠道,扩大销售规模。同时,该团通过举办枣花文化旅游节等活动,以连史馆、讲习所等红色教育基地为载体,创新“农业+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模式,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去年我卖出去了10吨左右的红枣,今年我准备扩大销售规模,销售我们团的其他土特产。”葛阳说。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落实产业帮扶政策,做好‘土特产’文章,依托农业农村特色资源,向开发农业多种功能、挖掘乡村多元价值要效益,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要效益,强龙头、补链条、兴业态、树品牌”。兵团各师市聚焦“土特产”,坚持精准发力,让职工群众从“以产待销”向“以销促产”转变,实现生产与市场双轮驱动,切实走出一条具有特色、行之有效的产业振兴之路。

  优化种植结构 发展设施农业

  乡村产业振兴,重点是要振兴现代农业。

  “去年发展设施农业收入不错,今年我培育了黄瓜、西红柿、辣椒以及豆角等菜苗,希望卖个好价钱。”

  “我今年种了5个棚的蘑菇,预计一年能赚20万元。”

  “今年草莓如果试种成功,后期我还会引进圣女果、樱桃等水果种植。”

  ……

  3月2日,在十师一八四团四连龙疆设施农业基地,职工们一边忙碌,一边交流着今年的规划。

  近年来,该团借助黑龙江省对口援建机遇,充分发挥团场资源优势,把优化种植结构、发展设施农业作为职工群众增收的一条重要途径,全力打造果蔬产业绿色生态发展新模式,为乡村产业振兴铺就了一条“绿色”道路。

  “目前,我们设施农业基地已经培育了西红柿、辣椒、葫芦瓜等各类菜苗120多万株,3月中旬定植,5月份就可以上市,预计春茬的果蔬产量可以达到1300吨,实现产值800多万元。”一八三团四连“两委”成员陈华介绍说。

  一个个温室大棚不仅成为职工群众增收致富的“聚宝棚”,也为乡村全面振兴增强内生动力。

  日前,位于五师八十一团的双河市蔬菜出口基地建设项目开工建设。该项目总投资900万元,新建20栋现代化大棚、20栋管理房,建成后,整个基地年产值将超3000万元。蔬菜出口基地的建成对于五师双河市做大做强蔬菜出口产业、促进职工群众增收具有重要意义。

  “蔬菜出口基地建成后,能促进团场果蔬产业向更高端、现代化方向发展。今年借助此次机遇,我们计划对五连果蔬大棚进行升级改造,统一管理、统一种植模式,让职工群众吃上绿色、放心的果蔬。”八十一团五连党支部书记、连管会指导员张勇告诉记者。

  2023年,该团围绕建设现代循环农业示范县的目标定位,利用优越的地理位置,在五连建立了无公害果蔬大棚基地,催生新产业新业态,带动乡村振兴。目前,该基地共有大棚281座,种植有西红柿、黄瓜、辣椒、夏黑葡萄、圣女果等果蔬,设施农业的发展,为该团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力。

  近年来,兵团各师市将大棚果蔬产业逐步向科学化种植、规模化发展、产业化经营模式转变。以发展设施农业为抓手,高质量推动蔬菜生产基地建设,全力保障、丰富职工群众“菜篮子”“果盘子”。

  培育经营主体 讲好品牌故事

  产业兴旺,离不开新型经营主体的示范带动。

  近日,在一师十三团阿拉尔市金色沙垦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金色沙垦公司)加工车间内,各种设备马力全开,机器轰鸣声不断,工人们正忙着装车,将一袋袋优质大米销往全国各地。

  “我们车间十几台生产设备基本上都是全自动的,只有装箱需要人工操作,每天生产大米在20吨左右。”该公司加工车间负责人田富勇说。

  金色沙垦公司是一师阿拉尔市生产优质、高端大米的专业性企业,生产经营范围包括大米育种、种植、加工、销售。

  “我们生产的大米在口感、营养性等方面比较有优势,得到了许多消费者的认可。”金色沙垦公司经理周奇说。

  阿拉尔市地处天山南麓,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日照时间长,每年有效积温4000摄氏度,是国内优质稻米生产所需有效积温的1.6倍,是孕育羊脂籽米的“温床”。近年来,一师阿拉尔市立足光热资源优势,引进优质水稻品种,鼓励辖区农业发展龙头企业做精绿色、有机大米,拓展稻米全产业链,做大做强羊脂籽米区域品牌,有效提升农业产业发展水平,努力激发稻米产业发展活力,带动稻农增收和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

  “今后,我们将继续把米的质量、食品安全性、营养性做得更好,同时积极探寻和员工、当地合作社实现共赢的方法,进一步提高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潜力,走好品牌农业之路。”金色沙垦公司董事长杨俊说。如今,一师阿拉尔市羊脂籽米的知名度越来越高,成为当地的“金字招牌”和“富民品牌”,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贡献出稻米“粒”量。

  近年,兵团各师团努力打造农产品品牌、区域公共品牌、乡村旅游品牌、乡土文化品牌,提高特色农产品的产品辨识度、品质认可度、文化内涵和市场竞争力,扩大产品销量,提高产品价格,促进乡村产业振兴。

  


原文链接:http://nyj.xjbt.gov.cn/c/2024-03-15/8328251.s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三农项目简介 | 本网招聘 | 本网概况 | 会员服务 | 联系我们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投稿服务
政讯通·全国三农调研中心 政讯通·全国三农舆情监测中心 政讯通·全国三农发展促进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