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体防治助现代农业提效增“绿”

来源:辽宁省农业农村厅 作者:佚名 时间:2024-07-18

  

  

  工作人员使用无人机向稻田投放赤眼蜂丸,其释放后可对二化螟病虫形成“以虫克虫”效应。

  多光谱无人机掠过田野,扫描水稻叶面捕捉病虫害信息;植保无人机将赤眼蜂丸均匀地撒进稻田,它们将成为二化螟的克星;田间布设的诱捕器,通过气味诱捕控虫……

  7月15日,在沈阳市苏家屯区的一块示范稻田里,正在进行的绿色集成立体防治,让人领略了现代农业生产的科技范儿。这种生物防治手段,大大降低了农业生产对化学农药的依赖。

  时值水稻二化螟病、纹枯病防治的关键时期,沈阳农业大学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教授曹英丽带领的监测团队,启用多光谱无人机对水稻进行“扫描”,解决了传统监测效率不高的问题,为精准施药提供了技术支撑。

  采集地图田块信息后,植保飞手输入投放赤眼蜂丸数量,软件自动生成航行路线,短短十余分钟便将赤眼蜂丸均匀投放至100亩稻田。飞手表示,赤眼蜂释放后,孵化寄生于二化螟虫卵,起到“以虫克虫”的作用,该技术非常成熟,亩成本仅十多元。

  无人机正在天上作业,田间巡查人员又传来好消息:两周前布设的诱捕器,成功诱捕了一批二化螟成虫。原来,诱捕器的诱芯能够释放雌性二化螟气味,吸引雄性并将其困在容器中,从而减小田间成虫交配产卵概率,达到防虫的目的。

  水稻纹枯病常发病于稻秧干茎下端,飞播施药容易被叶片遮挡而收益甚微。“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发明了有专利技术的纹枯病菌核双层收集网,在泡田插秧前打捞一遍。现在再抛洒一次噻呋酰胺展膜油剂,这种油剂外包装为淀粉,遇水分散并直接接触病菌。”国家水稻产业技术体系纹枯病及稻曲病防控岗位专家魏松红说。

  目前,这种水稻集成式立体绿色防治技术已在省内多个试验田开展试验,水稻二化螟、纹枯病综合防治率达到80%以上,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专家团队表示,希望通过示范带动更多种植户参与,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量,以降低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并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水平。

  来源:辽宁日报  记者:胡海林

  


原文链接:https://nync.ln.gov.cn/nync/index/nyyw/nyxw/nyyw/2024071811061292850/index.s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三农项目简介 | 本网招聘 | 本网概况 | 会员服务 | 联系我们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投稿服务
政讯通·全国三农调研中心 政讯通·全国三农舆情监测中心 政讯通·全国三农发展促进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