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把“荒土地”变成“聚宝盆”?

来源: 作者: 时间:2018-06-13

  扶珂村盛产煤炭,曾是远近闻名的富裕村,按理说家底应当挺厚实,为何会沦为省级贫困村?如何让这个衰落的小村庄摘掉穷帽子,重新走上振兴之路?2016年10月底,带着重重疑问,我从涟源市扶贫办来到扶珂村,担任第一书记。

  

  驻村伊始,我花大量的时间摸清扶珂村从贫穷到致富、再到返贫的发展脉络,找准了病根。扶珂村地处涟源市与冷水江市交界处,这里曾经满地都是黑金。1989年,村里开始发展煤炭产业,家家户户靠着煤炭赚生计。上世纪90年代,村里就涌现出第一批百万户。2012年下半年,煤炭业突然变天,煤价大跌,煤矿相继关停。2014年,随着村里最后一家煤炭企业因经营不善停产,扶珂村正式告别黑金时代。全村920户、3000多人,2014年的贫困发生率高于23%,被认定为省级贫困村。

  过去,村里许多人习惯了赚快钱,既不愿重拾锄头,也不想外出打工,懒贫现象十分突出,受等靠要思想影响,大家争当贫困户,村里把贫困户的帽子当福利,评议时搞平均主义。

  精准识别,是脱贫攻坚的第一步。2016年底,我召集村两委开会,宣讲精准扶贫的政策精神,决定重新评议贫困户。这一下在村里掀起不小波澜,一些夹杂在贫困户中的非贫困户意见很大。对此,驻村工作队和村两委一道,在村里广泛宣传贫困户不是荣誉,大力营造脱贫光荣的氛围,并反复上门,做那些非贫困户的思想疏导工作。

  2017年4月,村里召开评议大会,55名党员、27个村民小组组长,以及村民代表共141人参加评议。经上级审核,我们重新评定了150户贫困户、621人,比整改前减少了46户、59人。评议公开透明,群众满意。被评议的一些贫困户也不再消极懈怠,下定决心改变贫困的面貌。

  脱贫攻坚,需要找到确保长期稳定脱贫的产业路子。年长的村民多次提到开矿前的扶珂村,那时山林秀美、流水潺潺、稻花飘香。可如今,煤炭开采区水土流失严重,还有不少山林田地被撂荒。摸索致富道路时,我认识到,应当把产业脱贫和生态修复结合起来。

  发展绿色经济,我们相中的是名叫玳玳酸橙的橘科植物。玳玳酸橙极具观赏价值,果实可入药,可制作食品工业中常用的高倍甜味剂,市场紧俏、卖得上价。最重要的是,涟源气候湿润温和,非常适宜种植。

  做好前期功课,我和村两委到福建建阳考察中国最大的玳玳酸橙基地,学习种植技术,又找到一家省级龙头企业,签订果实收购协议。我们仔细测算过,除去养护、采摘、运输及加工成本,每亩纯收入超过6000元。

  瞄准产业,说干就干。回到村里,我们流转了670亩荒山。春天是种植的好时节,今年3月,我们共种植了450亩玳玳酸橙,70多户贫困户以及4户非贫困户参与进来。放眼望去,过去杂草丛生、岩石裸露的山坡萌发出新的绿意。市里有联村建绿项目,在我们争取下,项目也顺利落地。如今,村前屋后、道路两旁种上了1800多株樱花、200多株茶花。利用荒废的秧田,我们种植了70亩荷花,既可赏花,还能品莲,还有企业找上门来,愿意保底回收莲子。了解到油茶对土壤要求不严,拥有能耐瘠薄土地等特点,我们规划在开采区种植500亩油茶如今在扶珂村,一条绿色发展道路,正在把荒土地变成聚宝盆。

三农项目简介 | 本网招聘 | 本网概况 | 会员服务 | 联系我们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投稿服务
政讯通·全国三农调研中心 政讯通·全国三农舆情监测中心 政讯通·全国三农发展促进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