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苍南县实施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纪略

来源: 作者: 时间:2018-07-31

  “进村捂鼻头,出村直摇头。”说起几年前的浙江省苍南县中对口村,来过的人都是一肚子苦水。

  几年间,得益于大力实施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这里的一切已经改变。7月24日,记者走进中对口村,只见树木葳蕤,映衬着干净漂亮的道路,滨水公园草坪中缀有鲜花,亭台楼阁和绿树红花相映,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文化礼堂、村民中心等各种公共设施齐全。“这是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带来的新变化。”中对口村村党支部第一书记陈少甫说。

  拆旧建新,农房大集聚

  曾经的中对口村,有13家无证无照、无安全保障、无环保措施、无合法场所的“四无”企业,河道两边简易厂房滥搭乱建、杂乱无序;全村共有402间房屋,其中大部分属C级、D级危房;布局零散的农居造成了耕地碎片化问题,全村400多亩耕地中,房前屋后有不少俗称“鸡狗地”的零散耕地,难以有效利用。

  改变始于规划。面积0.7平方公里的中对口村,立足建设“山水林田居”生态共同体,编制美丽乡村发展规划,调整优化空间布局,以道路、河流、山体等为界,形成了边界清晰、布局合理的生活空间、农业空间和生态空间。

  结合规划,2014年起,中对口村启动全域土地综合整治,项目包括土地整理工程、建设用地复垦工程、农村住宅规划、基础设施规划、公共服务设施规划等。中对口村大刀阔斧地开展“三改一拆”“大拆大整”工程,共拆除违章建筑2.35万平方米,危旧房300间;新民居建设项目总占地面积93.4亩,建设规模14.56万平方米,共计房屋934套,地下停车位600余个。在妥善安置拆迁户的同时,也解决了全村60户无房户的居住问题。

  “村里的拆旧区面积为93.4亩,建新区面积86亩,耕地没有减少,还实施了表土剥离工程,把建新区的表土剥离后,覆盖到拆旧区的土地上。”苍南县国土资源局相关负责人说。

  中对口村共有395户1700余人。新民居建设项目分为两期进行,在一期新民居建设现场,记者看到,幢幢新楼拔地而起,已建成连立式住宅4幢共34套、小高层公寓8幢共552套。眼下,项目正在施工道路、景观、给排水工程,计划今年10月交房。

  据介绍,规划中的二期新民居建设项目用地29.6亩,总建筑面积5.24万平方米,其中住宅面积3.4万平方米,共计348套房。

  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的收益转化为村庄整治的动力。据了解,利用增减挂钩节余指标收益和各种补助,中对口村获得各类补助资金共计1100余万元,其中省级土地综合整治示范奖励110万元,投入复垦拆旧和表土剥离项目;600余万元投入拆迁过渡房和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建设,其余400万元投入到新民居建设。

  根治污染,生态大变样

  一子落,满盘活。实施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不仅盘活了土地资源,推动了土地要素合理流动,更带来村庄环境的改变。

  早先,中对口村以布脚料及褪色染料加工、初级气流纺、废旧衣服收购等为主业,村里垃圾满天飞、污水横流、河道堵塞。“水是黑的,味道是臭的,村里人种的瓜果,都不敢送给外人。”陈少甫说。

  污染源主要来自河道边的小企业,关停这些小企业,才能切断污染源。村里原来有一家生产再生棉纱的企业,产值曾达到2000多万元,企业还买了几亩地准备扩大再生产。2013年,村里痛下决心,关停了污染企业,着手开展河道治理,固堤清淤、种花裁树。

  河道水清岸绿,村里的角落也见不到垃圾。中对口村建起了生态资源化利用中心,分类处理生活垃圾;建立垃圾分类处理的网格化管理、考核评分机制及“红黑板”管理制度,逐渐改变村民随性的生活方式。

  车子进不了村,老屋间的田埂便是路,曾是当年中对口村的真实写照。如今,村里修建了800多米的主干道,河道边建成宽2米、长约2000米的机耕路,成为出行通畅的景观道路。

  陈少甫说,2008年,他当村党支部书记时,村里负债8万元,村两委没有办公场所。如今,村集体经济不断发展壮大,村民人均年收入达到2万多元。目前村里正在规划建设集农业观光、创意农业、农事体验和农产品加工、销售于一体的现代田园综合体。

  田园风光、生态宜居。近年来,中对口村先后获得浙江省生态文化基地、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美丽宜居示范村、3A景区村庄等称号。

三农项目简介 | 本网招聘 | 本网概况 | 会员服务 | 联系我们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投稿服务
政讯通·全国三农调研中心 政讯通·全国三农舆情监测中心 政讯通·全国三农发展促进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