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晓鸣等: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系统认识与道路选择(4)

来源: 作者: 时间:2018-11-19
    2.现实逻辑:着眼于农村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和全面实现国家现代化
    党的十八以来,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历史性成就,经济年均增长速度超过7%,在世界主要国家中名列前茅,国内生产总值从54万亿元增长到80万亿元,年均增长7.2%,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30%,发展观不正确、发展方式粗放的状况得到明显转换。8000多万农业转移人口成为城镇居民,6000多万贫困人口稳定脱贫,城镇新增就业年均在1300万人以上,2013~2016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实际增长7.4%,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连续几年高于城镇居民。在这一历史性变化中虽然城乡差距在缩小,传统农业加快向现代农业转变,然而与其他领域、其他方面的发展相比,城乡发展不平衡仍是最大的不平衡、“三农”发展不充分仍是最大的不充分。农业中除少部分区位条件好、资源优势突出的地方发展成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主的规模化现代农业外,大面积的则仍是以小农户为主、小规模经营的传统农业,高端农产品、特色农产品供给不足,农业国际竞争力不强。城乡收入差距和公共服务差距仍然很大,农村基础设施薄弱没有根本转变,农村要素非农化仍在持续发展,农村劳动力老龄化仍很突出,农村空心化趋势没有逆转,部分乡村衰退严重甚至消失。部分地区农村生态环境压力增大,特别是部分产业和人口集聚区生态环境已经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乡村绿色可持续发展面临巨大考验。这些状况已经成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最大制约和突出短板,必须加以有效解决。
    进一步放眼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要完成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再到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这个宏伟目标能否实现的核心和关键仍是看城乡之间发展不平衡、“三农”发展不充分的问题能否得到彻底解决。从世界来看,已经实现现代化的高度发达的国家,无一例外地都彻底消除了城乡二元结构和城乡发展差距,完全实现了城乡一体化和融合发展。从我国的实际来看,随着现代化经济体系的不断建立和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转换成功,从基本实现现代化进而建设现代化强国在城镇和二三产业,在科技、文化、教育、国防、社会等领域实现应该不成问题,最大的问题可能就是农业农村现代化问题。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大国,未来虽然农村人口还会不断转移到城镇,但即使到实现现代化、城镇人口超过70%时,仍有4亿多的农村人口会生产生活在农村,这是世界上任何一个已实现现代化国家中都没有的最大国情。关键的问题在于,如果不从现在就开始注意政策调整,未来留在农村的这些人极有可能还有相当部分的低素质人口,从而成为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突出桎梏。因此,在我国全面实现现代化征程中必须未雨绸缪,从现在开始就要把农业农村发展放在优先地位,通过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深度挖掘乡村资源、吸引优势要素流向农业农村领域,实现农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的整体发展。
    二、实施乡村振兴的战略特性及需要把握的关系
    1.乡村振兴的内涵解析
    乡村振兴不仅仅是实现农业现代化,还包括农村现代化;不仅仅包括产业的振兴,而且也是文化的振兴、教育卫生事业的大力发展、乡村社会的有效治理、民居生态宜居、环境优美等。“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系统概括了新时代乡村振兴的丰富内涵。
 
三农项目简介 | 本网招聘 | 本网概况 | 会员服务 | 联系我们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投稿服务
政讯通·全国三农调研中心 政讯通·全国三农舆情监测中心 政讯通·全国三农发展促进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