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假劣食品整治工作简报·05期】农村假冒伪劣食品专项整治行动督导组赴河北等9省开展督导工作

来源: 作者: 时间:2019-03-21

    为督促各地对农村假冒伪劣食品开展全面治理,确保假冒伪劣食品专项整治行动取得实效,促进乡村振兴战略有效实施,根据《农村假冒伪劣食品专项整治行动方案》的有关安排,农业农村部、商务部、公安部、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国家知识产权局和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于2019年1月上中旬派出专项整治行动督导组分别赴河北、山西、内蒙古等21个省(区、市),全面开展督导检查。其中,农业农村部总农艺师马爱国带队赴河北、山东、河南开展督导检查,国家知识产权局副局长贺化带队赴广西、贵州、云南开展督导检查,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党组成员侯顺利带队赴内蒙古、陕西、甘肃开展督导检查。

    从督导情况上看,上述地区农村假冒伪劣食品整治工作进展顺利,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一是各地领导高度重视,整治工作有序开展。上述9省(区)分管负责同志第一时间对属地农村假冒伪劣食品治理工作做出了批示指示,部署安排专项整治行动。各相关部门通力配合、联合执法,迅速出台整治工作方案,陆续派出执法、检查工作组,整治工作有序、有力进行。

    二是工作扎实推进,整治成效初步显现。截至督导时,9省(区)已累计出动执法人员近20万人次,捣毁制假售假窝点90余个,收缴假冒伪劣食品7万余公斤,取缔无证无照生产经营主体200余家,侦办各类相关案件千余起。

    三是宣传及时到位,整治氛围基本形成。各地在做好强力整治工作的同时,注重强化法律法规及科普知识在农村的宣传,通过组织培训、印制宣传册(明白纸)、开展行政约谈等方式,引导生产经营主体提高对假劣食品的认识,提升农村消费者食品安全意识,形成良性的社会氛围。

    督导组普遍反映,一些县乡在本次督导中存在“迎接检查”的情况。尽管如此,督导组经过独立调查和深入研究,还是发现了一些不足和问题。

    一是农村问题食品和风险隐患仍然存在。“三无”食品、过期食品、“山寨”食品、不合格食品屡禁不止,特别是在县乡集市,小作坊,小商店,农村集市等的检查发现,部分商品名称、包装、装潢与相关品牌近似,易造成混淆、误认和误购。例如,督导组发现多款不同厂家生产的不同品牌的巧克力、鸡尾酒(RSO、RRO、RTO、RLC等),包装装潢与他人有一定影响的巧克力、鸡尾酒品牌的包装装潢近似。

    二是农村食品生产经营规范化管理还有待提高。检查中发现,当前农村地区一些小的食杂店仍以售卖低端食品为主,生产经营人员法律意识淡薄情况普遍存在,个别“五小”等食品经营场所的卫生条件还不乐观,散装食品露天摆放情况仍然存在。广大农村群众识假辨假的培训宣传需求仍较强烈,亟须将执法监管力量进一步下沉进乡村。

    三是各地区工作进度不协调,部门间联动不足。农村食品假冒伪劣治理工作涉及面广,复杂琐碎,督导中发现由于省专项整治工作部署时间不长,部分县市尚未及时跟进落实,汇报提供的工作和数据都是2018年全年的,没有针对这次专项整治行动的工作和数据。一些地方虽然开展了一些工作,但存在各部门各自为战、各负其责的情况,部门间协同联动不够。

    根据实地督导情况,督导组第一时间形成了督导反馈意见并转交地方主管部门,要求进一步落实各级政府属地管理责任,落实好党政同责要求,相关部门要密切配合,形成工作合力;进一步健全完善长效治理机制,积极发挥村级基层党组织作用,强化宣传引导,加强市场规范化建设,实行联防联控;进一步强化工作落实,在已有工作基础上,进行再部署、再安排、再落实,加大风险排查和整治力度,确保广大人民群众度过一个欢乐祥和的春节。

三农项目简介 | 本网招聘 | 本网概况 | 会员服务 | 联系我们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投稿服务
政讯通·全国三农调研中心 政讯通·全国三农舆情监测中心 政讯通·全国三农发展促进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