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关于调整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有关内容与要求的补充通知

来源: 作者: 时间:2019-03-26

  2019年3月,国务院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领导小组办公室印发《关于调整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有关内容与要求的补充通知》(简称《通知》),对耕地、临时用地调查等内容进行调整和补充,对相关调查要求进一步明确和完善。

  

  《通知》对耕地调查和标注的要求作出调整。将《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实施方案》(简称《实施方案》)《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技术规程》(简称《技术规程》)原规定调查为耕地,并标注为临时种植园木临时种植林木临时坑塘观赏园艺速生林木和绿化草地的地块,不再按耕地调查,按实地现状调查地类。具体调整为:对原标注为临时种植园木临时种植林木和临时坑塘,分别细化调查为果园、茶园、其他园地、乔木林、灌木林、其他林地、坑塘水面等地类,标注即可恢复属性;对其他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时的耕地及其后的新增耕地,而实地为种植园用地、林地、草地及坑塘水面的,按现状调查地类,标注工程恢复属性。

  《通知》补充细化了耕地种植属性标注。将《实施方案》《技术规程》规定的耕地种植属性标注调整为种植粮食作物种植非粮作物粮与非粮轮作休耕林粮间作和未耕种。其中,种植粮食作物种植非粮作物和粮与非粮轮作三种属性是通过实地调查对原耕种属性的细分;休耕林粮间作和未耕种未作调整;取消原临时种植牧草属性标注,将其纳入种植非粮作物进行标注。初始调查成果按2018年种植情况进行标注,统一时点更新成果按2019年种植情况进行标注。此外,全部耕地图斑均应标注种植属性。

  《通知》对临时用地及拆除未尽地块的调查要求作出调整。将《实施方案》《技术规程》关于临时用地的调查要求调整为,按实际使用范围调查为建设用地,不再按原地类调查。其中,工程建设附属的临时用地按用地工程主体的地类调查,临时勘探及采矿用地方式改革试点的临时用地按采矿用地调查。将《实施方案》《技术规程》关于未拆除到位和拆除未复耕或复绿等地块的调查要求调整为,依据原建构筑物认定地类。其中,属于建设用地拆除未尽的,按建构筑物对应的二级地类调查;属于设施农用地拆除未尽的,按设施农用地调查;属于临时用地拆除未尽的,按建设用地调查;实地已复耕或复绿的,按现状调查。此外,对于废弃的公路、铁路和尾矿,在分别按公路用地、铁路用地和采矿用地调查的基础上,应增加标注废弃属性。

  《通知》明确,将《实施方案》《技术规程》关于线状地物交叉的调查要求,调整为地面线状地物连续表示。但对于农村道路、过街天桥等线状地物跨越公路、铁路等,应保持公路、铁路贯通;线状地物平面交互时,应保持高等级的道路贯通;线状地物穿过隧道时,线状地物断在隧道两端。因线状地物交叉重叠十分复杂,各地可制定相应的表示规则,开展细化调查,但应按国家统一要求上报调查成果。

  《通知》要求,补充填报举证材料与图斑关联信息。对所举证的图斑,要由县级调查单位按三调图斑逐一填写举证图斑信息表,提交县级调查成果时一并提交。

  附原文内容:

  国务院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调整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有关内容与要求的补充通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第三次国土调查领导小组办公室、自然资源主管部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三次国土调查领导小组办公室、自然资源主管部门,中央军委后勤保障部军事设施建设局:

  为落实国务院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电视电话会议部署,按照全国省级第三次国土调查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会议和自然资源部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工作推进电视电话会议要求,经研究,对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的部分内容进行调整和补充,对相关调查要求进一步明确和完善。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调整耕地调查和标注的要求

  将《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实施方案》(国土调查办发〔2018〕18号,以下简称《实施方案》)、《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技术规程》(以下简称《技术规程》)原规定调查为耕地,并标注为临时种植园木临时种植林木临时坑塘观赏园艺速生林木和绿化草地的地块,不再按耕地调查,按实地现状调查地类。具体调整为:对原标注为临时种植园木临时种植林木和临时坑塘,分别细化调查为果园、茶园、其他园地、乔木林、灌木林、其他林地、坑塘水面等地类,标注即可恢复属性,即清理后即可直接恢复耕种。对其他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时的耕地及其后的新增耕地,而实地为种植园用地、林地、草地及坑塘水面的,按现状调查地类,标注工程恢复属性,即清理后仍需要采取工程措施才能恢复耕种。

  二、补充细化耕地种植属性标注

  将《实施方案》《技术规程》规定的耕地种植属性标注调整为种植粮食作物种植非粮作物粮与非粮轮作休耕林粮间作和未耕种。其中,种植粮食作物种植非粮作物和粮与非粮轮作三种属性是通过实地调查对原耕种属性的细分,种植粮食作物指种植谷类、豆类和薯类作物,种植非粮作物指种植蔬菜、棉花、油料、糖类、饲草、烟叶等作物,粮与非粮轮作指粮食作物与非粮作物轮种、间种和套种等情况;休耕林粮间作和未耕种未作调整;取消原临时种植牧草属性标注,将其纳入种植非粮作物进行标注。初始调查成果按2018年种植情况进行标注,统一时点更新成果按2019年种植情况进行标注。

  全部耕地图斑均应标注种植属性。对细化调查为河道耕地湖区耕地林区耕地牧区耕地沙荒耕地和石漠化耕地的耕地,应同步标注种植粮食作物种植非粮作物和粮与非粮轮作属性。

  三、调整临时用地调查要求

  将《实施方案》《技术规程》关于临时用地的调查要求调整为,按实际使用范围调查为建设用地,不再按原地类调查,并将实际占地范围以及批准文号以单独图层的方式存储在数据库中,按《关于明确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县级调查成果报送要求的通知》(国土调查办发〔2018〕22号)要求,同步提交批准文件扫描件。其中,工程建设附属的临时用地按用地工程主体的地类调查,临时勘探及采矿用地方式改革试点的临时用地按采矿用地调查。临时用地的认定依据是实地已建设,并且临时用地合同(协议)经依法批准且在有效期内,未经批准或不在有效期内的, 不得在单独图层表示。

  四、调整拆除未尽地块调查要求

  将《实施方案》《技术规程》关于未拆除到位和拆除未复耕或复绿等地块的调查要求调整为,依据原建构筑物认定地类,并将拆除未尽范围以单独图层方式存储在数据库中。其中,属于建设用地拆除未尽的,按建构筑物对应的二级地类调查,属于设施农用地拆除未尽的,按设施农用地调查,属于临时用地拆除未尽的,按建设用地调查,同步在临时用地和拆除未尽单独图层表示。实地已复耕或复绿的,按现状调查。

  五、补充对废弃地块进行标注

  对于废弃的公路、铁路和尾矿,在分别按公路用地、铁路用地和采矿用地调查的基础上,增加标注废弃属性。

  六、调整线状地物交叉情况的调查要求

  将《实施方案》《技术规程》关于线状地物交叉的调查要求,调整为地面线状地物连续表示。但对于农村道路、过街天桥等线状地物跨越公路、铁路等,应保持公路、铁路贯通。线状地物平面交互时,应保持高等级的道路贯通。线状地物穿过隧道时,线状地物断在隧道两端。因线状地物交叉重叠十分复杂,各地可制定相应的表示规则,开展细化调查,但应按国家统一要求上报调查成果。

  七、补充填报举证材料与图斑关联信息

  对所有举证的图斑,应填写举证图斑信息表(见附表),信息表由县级调查单位按三调图斑逐一填写。信息表包括举证系统中的举证图斑预编号和三调数据库中对应图斑的标识码等信息。提交县级调查成果时,举证图斑信息表应一并提交。

  本通知印发后,《实施方案》《技术规程》涉及上述调整的内容和要求不再执行,以本通知为准;本通知未涉及的内容,仍以《实施方案》《技术规程》为准。《国土调查数据库标准》另行下发,数据库建设及其质量检查,依据最新数据库标准执行。请各省级第三次国土调查领导小组办公室根据上述调整要求,尽快通知到各级第三次国土调查领导小组办公室和承担三调任务的作业队伍,并开展补充培训,确保调整内容和要求传达到每个人。已按照《实施方案》《技术规程》完成或正在开展调查的地区,请按本通知,尽快组织对调查成果予以调整和补充。

  国务院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领导小组办公室

  2019年3月19日

三农项目简介 | 本网招聘 | 本网概况 | 会员服务 | 联系我们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投稿服务
政讯通·全国三农调研中心 政讯通·全国三农舆情监测中心 政讯通·全国三农发展促进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