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南集体村:烂在树上的梨子翻身成金果果(4)

来源: 作者: 时间:2019-06-04
  生态治梨子翻了身 
  虽然有了起色,但善于观察的郑孝前发现,“天坪山翠冠梨”同主城渝北、江北、北碚所产的梨子,价格上还是有很大差距,根本不具备竞争优势,很大原因还是在于只知埋头种地,没能抬头看市场。
  “随着城市居民收入的增长,他们对绿色生态的果子产生了更多需求,而村里的梨子还是按照传统的老路子在种,这样根本行不通。”郑孝前说。
  为了让万亩梨园焕发出更强的生机,2013年,结合全国现代生态农业示范基地建设,巴南区精准施策,启动了“生态治果”工程,制定了生态梨园生产技术标准,从灌溉、施肥、病虫害防治、杂草控制、农业废弃物处理等方面,对梨园进行生态化改造。
  与此同时,针对果树老化、产量较低的问题,当地邀请来农技专家进行管护指导,组成了由市农科院、西南大学等科研单位合作的梨树品种繁育团队,对梨树进行升级换代。梨园采用了梨树非充分灌溉技术,配套灌溉管网、排水沟渠和缓冲沟塘,满足生态拦截和排灌需要,并实施营养诊断配方施肥技术,将化肥用量较常规减少40%以上,同时推行病虫害绿色防控,采用梨果套袋、糖酒醋液诱杀害虫、配置太阳能频振式杀虫灯等措施,使集体村梨园基地化学农药用量减少了60%以上,一举摘得了重庆市优质农产品、绿色有机农产品的诸多荣誉。
  当年,梨子的亩产量提高到2000斤,单价从2元涨到了8元,果子年产值达到了4000万元。
  更让余明兰高兴的是,梨子不但价格卖得高,还卖得快,短短20多天时间,她家的上万斤梨子就被采摘一空。如今,靠着梨花节、采果节,算上农家乐的收入,余明兰在家门口一年就能挣17万元.。
  现在,“天坪山翠冠梨”早已成为村民的“摇钱树”,集体村梨子的规模也扩种到近万亩。“目前,村里正通过建设生态文化长廊、打造梨园文化景观等配套设施,将梨园真正变成花园、乐园、公园,以增加梨园的康养娱乐功能,进一步提高梨子的附加值。”郑孝前说。
 
三农项目简介 | 本网招聘 | 本网概况 | 会员服务 | 联系我们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投稿服务
政讯通·全国三农调研中心 政讯通·全国三农舆情监测中心 政讯通·全国三农发展促进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