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济宁培育基层组织“领头雁”(3)

来源: 作者: 时间:2019-07-11
  农干院培育近三成村“两委”干部 
  组织振兴要靠队伍建设,如今我国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推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村干部队伍素质的高低成为乡村振兴的关键。为推进基层组织振兴,近年来济宁着重实施“头雁”工程,建强村党组织书记队伍。除了着重从本村致富能手、外出经商人员、本土大学毕业生、退役军人中的党员培养选拔村党组织书记,做到选优配强外,济宁还注重强化对村党组织书记和后备干部的教育培训。
  济宁有6247个行政村,近4万名村干部。近年来,村干部队伍年龄偏大、文化素质偏低、履职能力不强等问题愈发突出。为解决此类问题,济宁从2003年开办农村党员干部大专班,2010年成立济宁市农村干部学校,2013年升级为农村干部学院,通过开展全日制大中专学历教育和短期培训,为农村干部提供良好教育、为新农村建设培养管用人才、为农村党组织输送青年优秀干部。
  “我们的办学范围主要是针对村(社区)干部和后备人才的普通大中专脱产学历教育,以及针对乡村干部和农村发展带头人的短期培训。”济宁市农村干部学院(校)党委副书记彭德举说,济宁市委组织部每年通过组织推荐、考试、考察等方式选拔优秀农村青年及干部进行培养,济宁市农村干部学院(校)(下简称“农干院”)逐步成为村干部的“摇篮”。
  “主要课程为党务村务管理、创业经济管理、现代农业发展、乡村文化建设、干部素质提升等与‘三农’工作息息相关的内容。”彭德举说,他们的教学追求“好听、管用”,好听就是让学生坐得下来、听得进去,管用就是教学的实用性,“而且组织部门选拔的村干部和后备人才在校期间学费、住宿费全免,由市、县财政和学校共同承担。”
  目前,济宁农干院农村干部学历教育学制3年,其中在校脱产学习2年,实习1年。根据学员来自农村、需要兼顾生产和工作的实际,除寒暑假外,农忙时节分别增加三周麦收与秋种实践课程。“每周五为学员处理村务等工作的时间,使学员能够学习工作两不误,促进理论学习与实践结合。”农干院管理处主任、党总支书记耿鸿玲表示,学校定期开展“村官论坛”,要求学员围绕“发展村级集体经济”“乡村治理”等农村工作实际问题和形势政策热点问题进行演讲或辩论;组织学员走出去,到本市优秀村庄、明星企业和三元朱村、华西村等外地名村参观学习;还整合师资力量和优秀学员组成“乡村振兴顾问团”对毕业学员巡回跟踪帮扶。
  “我是在农干院入的党,毕业后,学校帮我成功发展木耳产业,木耳合作社带动2000余户群众从事毛木耳大棚种植,帮助72户贫困户成功脱贫。”鱼台县振南木耳种植专业合作社党支部书记王振男,是济宁农村党员干部大专班2008级学生,如今他已成为山东省劳动模范任城区唐口街道大流店村党支部书记张美珠是济宁农干院2011级学生,2013年他学成回村后流转了80亩地种草莓。在他的带领下,大流店村已成了远近闻名的草莓专业村,村集体年收入40多万元,各项工作均走在全区前列。
  “近三年,村‘两委’成员在学员中所占比例均在50%左右。”耿鸿玲表示,与2010年相比,济宁市高中及以上学历村干部占比提高10%,46岁以下村党组织书记比例提高8%,村干部队伍年龄结构、学历层次持续优化。
  截至目前,济宁农干院共培养4865人,其中1683人在村“两委”任职,占全市26.9%;443人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占全市7.08%;547人任村委会主任,占全市8.73%;1046人光荣入党;此外,短期培训课程共培训省内外农村党员干部1.5万余人次,为农村打造了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基层干部队伍,有效推进了村干部队伍结构优化和乡村治理体系建设。
  2011年,由济宁市委组织部和济宁农干院共同编写的《乡村领导实务与村民自治》《村级财务管理与集体资产经营》《农村创业与项目选择》等5部教材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填补了我国村干部教育教材的空白;2012年,该套教材被中组部评为“全国党员教育培训优秀教材”,被新闻出版总署列为“农家书屋”重点推荐书目。2016年,农干院管理处党总支被评为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学校负责人还受邀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研讨会上介绍经验。
 
三农项目简介 | 本网招聘 | 本网概况 | 会员服务 | 联系我们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投稿服务
政讯通·全国三农调研中心 政讯通·全国三农舆情监测中心 政讯通·全国三农发展促进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