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菜农的“走转改”(1)

来源: 作者: 时间:2017-11-03
  胡平基是一位80后菜农。他能吃苦,善于思考。
  胡平基说,他天生是种地的料。初中毕业后,他到天津、山东打工。在山东一家厂子打工期间,看上了当地菜农种的长白大葱。过年回家途中,他从山东悄悄带回来几袋长白大葱的种子。
  过完春节,天气回暖。胡平基在家门前开垦了一亩试验田,种上了从山东带回的长白大葱种子。到了收获的季节,胡平基试验田的大葱个头比其他村民种的本地产的大葱高出几倍,亩产惊人,达到万斤以上。
  胡平基按捺不住喜悦的心情,在父亲的支持下,第二年他流转了13公顷土地,全部种上了长白大葱。那年,胡平基种的大葱丰收了,他也成为塘巴村村民眼里的红人了。然而,那年大葱价格走低,卖不上钱,他亏了80万元。
  胡平基不认命。他跑到兰州、银川走市场,找订单。刚开始虽不顺利,经过几年摸索,他找到了市场的门路。第三年、第四年……连续几年销售顺利,没有亏本。同时,他也深刻意识到,要打出自己种的长白大葱的名气,靠单打独行,难成气候。他和几个种植大户带头成立互助绿鲜佳蔬菜种植合作社吸引村民参与,集中连片种植,扩大对外影响力。
  在胡平基的带动下,目前,互助绿鲜佳蔬菜种植合作社成员达到一千多人,在互助小有名气。合作社成立了,胡平基将大葱种子和技术无偿提供给合作社的其他村民。在合作社的统一组织和管理之下,台子乡的大葱种植规模起来了,品质也好起来了,也能满足收购商的需求。当年,与他合作的银川、兰州的菜商专门跑到互助收购大葱。
  随着长白大葱销售前景看好,胡平基意识到合作社以外的村民也跟风种植大葱,大葱品质得不到保证。不出所料,随后的几年里,大葱价钱一年好一年坏,这让胡平基陷入思考之中。
  此时,胡平基想到了调整生产结构。他主动减少大葱种植面积,增加娃娃菜的种植面积。当来自深圳的菜商主动找上他时,他没有拒绝,主动合作,在原本种植的大葱、娃娃菜的地上种出了村民叫不上名的蔬菜。
  从去年试种成功到今年大规模种植,胡平基又经历了种植蔬菜的喜悦。在胡平基的蔬菜基地看到,多达十个品种的蔬菜连成一片。其中,菠菜叶和洋葱一周收割一次,简单包装、速冻后送往深圳。
 
三农项目简介 | 本网招聘 | 本网概况 | 会员服务 | 联系我们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投稿服务
政讯通·全国三农调研中心 政讯通·全国三农舆情监测中心 政讯通·全国三农发展促进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