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展“三治四清五美”攻坚 持续提升农村人居环境水平

来源: 作者: 时间:2020-06-02

  近年来,即墨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思想,认真贯彻落实山东省、青岛市关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工作部署,立足本区实际,回应农民期待,在农村垃圾与污水治理、农村厕所革命和村容村貌提升等方面精准施策、持续发力,着力打造生态宜居美丽乡村。

  发动“三治”攻势,补齐农村环境短板

  顺应群众对优质环境、优美生态的需求,围绕农村人居环境短板弱项,全力发动“治污”、“治厕”、“治路”三大攻势,着力绘就城洁村美“新图景”。一是发动“治污”攻势。针对农村污水乱排乱放问题,坚持城乡一体、全域布局,因地制宜、因村施策,加快构建城乡一体化污水处理体系。对建城区及镇驻地村庄,能纳入污水管网系统的全部进行集中处理,对其他偏远村庄采取大三格、分布式污水处理模块等措施进行收集处理。目前,全区已建成城区污水处理厂3处,镇级污水处理厂2处,区域小集中污水处理厂及污水处理模块9处,在建16处,污水处理能力可达到1.3万吨/天,有效提升了农村污水处理能力和覆盖率。二是发动“治厕”攻势。创新“厕污直排、工厂化处理”、“联片整治、模块化处理”、“单户改厕、无害化处理”三种改厕模式,完成改厕19余万户。在鳌山卫街道鳌角石村试点采取厕污+生活污水一体化处理LAT模式,起到了很好的示范效果。建立了厕污智能管理系统,成立30支改厕服务队伍,区镇两级财政对厕污抽取进行补助,构建起农村改厕长效管护机制。三是发动“治路”攻势。着眼于提升城乡环境品质,提升村庄硬化、亮化、绿化水平,从2016年起每年区级财政投资近亿元对村庄街巷进行硬化补助。鼓励村庄对进出村路进行高标准沥清硬化,沿路修建浆砌排水沟渠、栽种行道树木、安装景观照明路灯,打造景观大道;对通户道路给予平均每平米30元的硬化补助,累计完成街巷硬化1300余万平方米,农村通户道路率达到91%以上,明年计划再硬化300万平方米,实现通户道路全覆盖,彻底改变农村“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的状况。

  打响“四清”战役,开展全域村庄清洁整治

  按照清洁达标提升村庄建设要求,今年以来,全区上下广泛动员,迅速行动,持续开展农村人居环境集中整治“百日攻坚、秋冬战役”行动。按照青岛市“四清、四整、四提升”的总体要求,开展了“千村洁净”行动,将1032个村庄全部纳入“千村洁净”行动范围,大力清理农村垃圾、卫生死角,掀起整治热潮,全区共清理“六大堆”2.8万吨,清理沟渠河道690公里,拆除违建761处。经过全区上下共同努力,村内“六大堆”明显减少,农村人居面貌不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在工作推进过程中,主要采取了三项措施:

  一是广泛宣传发动,发挥群众主体作用。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农民群众既是最大受益者,更是主要参与者。为唤醒群众主人翁意识,区镇村三级分别召开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动员会,制作宣传横幅、标语2400余条,发放各类宣传材料40余万份,营造社会支持、群众参与的浓厚氛围,让群众从“站着看”变为“跟着干”。

  二是加强督导检查,确保整治成果。采取明查暗访等方式进行督导检查,并纳入年度考核,其中半月一次常规检查、半月一次暗访,并进行全区排名。区督查组先后共组织开展明查、暗访11次,下发督查督办通报14期,督查暗访重点问题得到及时整改落实,有效推动了工作开展。

  三是实行垃圾分类,建设更高标准的环卫一体化。推进生活垃圾分类与城乡环卫一体化服务项目有效衔接,实现垃圾收集、运输、处理的全程闭合。全区共配备农村环卫工人5000余名,垃圾收集容器4万余个,垃圾密闭清运车100余辆,依托智慧环卫管理平台,确保日产日清。在垃圾分类方面,全区共配备户用垃圾分类收集桶21万余个,垃圾分类宣传亭600余处,垃圾分拣屋400余个,垃圾分类覆盖率达52%。

  实施“五美”融合,打造宜居宜业美丽乡村

  坚持“既看得见青山,以产业和生态为基础;又留得住乡愁,以服务和人文为内涵”发展理念,按照“生态美、生产美、生活美、服务美、人文美”的五美融合发展要求,立足地域特色,科学规划设计,打造“形神”兼备的美丽乡村。

  区财政每年筹集2亿元专项资金,按照平均每个奖补1000万元的标准打造20个左右的区级美丽乡村示范村,并梯次培育为省、市级美丽乡村示范村。至2019年底,全区共创建完成区级美丽乡村示范村81个,其中升级打造省级示范村16个、青岛市级示范村43个。全区涌现出“汽车城产业新村”柳林村、“中国最美休闲村庄”西姜戈庄村、“农民节庆品牌村庄”鲜美山头东村等一大批亮点突出、特色鲜明的美丽乡村示范村庄。

  一是坚持规划引领。坚持将规划编制放在美丽乡村建设工作首位,做到“无规划不建设、先规划后建设”,确保“一张蓝图绘到底”。要求美丽乡村创建村庄在开工建设之前必须聘请具有乙级以上资质的规划设计单位完成项目建设规划,采取多规合一的办法,将产业发展、生态保护、文化旅游、土地利用等专项规划融入到美丽乡村规划编制当中。目前,国内外知名的新加坡雅思柏、上海麦塔、浙江大学城规院等28家高资质规划院所参与编制了全区美丽乡村建设规划,打造出了产业、人文、民俗、旅游等不同风格、不同特色的美丽乡村,形成了一村一品、一村一韵、一村一景的美丽乡村新格局。

  二、坚持宜居宜业。美丽乡村建设不仅要有美丽“颜值”,而且要有美丽经济,只有这样才能增强美丽乡村的造血功能,实现持续美丽。围绕美丽乡村缺少产业支撑问题,创新性提出了打造美丽乡村精品旅游路线、鼓励发展精品民宿、建设田园综合体三项举措。在全区重点创建了移风大沽河“七彩田园”和龙泉莲荫河“莲花田园”两条美丽乡村景观带,均被青岛市确定为市美丽乡村精品示范片区。统筹资金200万元,对示范效果好、营运效益高的精品民宿每个补助40万元。灵山镇享老公社已经初具规模,流转岚前岭村闲置民房20余处建设了享老式民宿,目前已经累计完成投资800余万元;田横岛旅游度假区山东头村、周戈庄村发动群众建设精品民宿十余处,有效提升了乡村旅游接待能力。对省、市确定的田园综合体项目区内的村庄,优先扶持建设为美丽乡村示范村,在资金奖补、土地支持、金融扶持等方面给予优惠政策,培育一批以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农家乐等为代表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打造一批主题鲜明、富有特色的休闲旅游乡村示范点。

  三是坚持“面子”“里子”并重。美丽乡村建设不仅要打造外在的环境美,更要提升文化软实力,提高村民文明素质,做到“形神”兼备,留住乡村的“精气神”。在建设过程中注重历史文化的传承和保护,对传统古村落修旧如旧,不搞大拆大建。金口镇凤凰村、南里村,田横镇雄崖所村等古村落对原有的老宅进行了修缮保护,对街巷全部进行石板铺装,弱电管线全部入地,留住了历史文化底蕴;环秀前南庄对村前的石磨坑进行清理保护,形成了独具特色人文景观;蓝村镇前白塔村投资78万元恢复重建了村庄原有的白塔,兴建了白塔公园,重聚村庄文化魂;移风店镇大欧戈庄村投资200余万元建设了鸟笼民俗展馆,现场展示传统手工技艺,开辟了电商平台为鸟笼产业插上腾飞之翼。

三农项目简介 | 本网招聘 | 本网概况 | 会员服务 | 联系我们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投稿服务
政讯通·全国三农调研中心 政讯通·全国三农舆情监测中心 政讯通·全国三农发展促进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