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平:“小产业”托起贫困群众致富梦

来源: 作者: 时间:2017-10-13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征途中,富平县针对贫困家庭大多无产业、少资金、缺技术的现状,结合“八个一批”扶贫帮扶举措,在实施人居环境改善全覆盖的同时,围绕柿子、花椒、苹果、奶山羊、九眼莲等主导产业,实施“一镇一园、一村一品、一户一策”的方略,大力扶持贫困群众发展“种植、养殖、加工”等小产业项目,实现小产业帮扶全覆盖,既为贫困户找到了脱贫的路子,推进了优势主导产业的新发展,又实现了产业扶贫和县域经济的有力结合和提升。
  “产业是精准脱贫的基础和支撑”。富平县县长张海乾多次强调,富平要依托主导优势产业,坚持长短结合,因户施策,扶持贫困群众发展适合的产业项目。同时,把产业扶贫和县域经济发展结合起来,促进全县经济转型升级,带动贫困群众稳定脱贫。
目前,该县已对有劳动能力、具备发展小产业条件的4095户贫困群众实施了小产业扶持。
立足“精”“准”开扶贫良方
占地不到4平方米,5只羊天天都能见收益……富平县庄里试验区园林村贫困户韩长庆家的“小养殖”项目格外引人注目。
韩长庆因自己和妻子都有病,没有劳动能力,上有一个老母亲,典型的因病致贫家庭。县公安局包联该村后,局长何志义、政委李跃先后多次带队入户调研,考虑到韩长庆家有养殖基础,其本人也有养殖意愿,就因户施策,帮扶了其2只奶山羊,扶持他家发展养殖小产业,加上原有3只羊,韩长庆家的5只羊现在每天卖羊奶就能收入五六十元。
“脱贫攻坚,贵在‘精准’”。富平县委副书记杜占全多次提出,只有对贫困群众精准定位,精准管理,精准施策,才能避免因管理粗放和配置偏差而导致扶贫资源的虚耗,才能确保好钢用在刀刃上、用在关键处。
“真想不到,贫困户赵树盈家有那么大的变化,不光解决了温饱问题,连小产业也发展起来了。”富平县淡村镇中合村村主任曹文化对记者说,赵树盈原是村上最贫困的一户,在县财政局的精准帮扶下,日子一天比一天好起来了,脱贫指日可待。(下转第三版)淡村镇中合村西育英组贫困户赵树盈,因妻子有病,儿子还在上学,他平时主要以拾破烂为生。家里只有一间快要坍塌的房子,可谓家徒四壁,面对这样的生活状况,赵树盈一家对生活没有任何愿望,能填饱肚子就是最大的满足。县财政局包联该村后,财政局局长党森虎主动包联了这最困难的一户。从谈心开始,根据他家的现状,针对性制定帮扶措施,先从环境改善开始,帮建了院墙、灶房、修缮粉刷了室内外,帮他申请公益性岗位、落实了学生的贫困生生活补助。同时党森虎提出,改善环境只是生存的根本,发展产业才是脱贫的基础和良方,然后结合赵树盈的实际和意愿,协助他家建起了羊舍、帮扶了6只奶羊,30只肉兔,并联系协调大棚,全方位的从居住环境、小产业等方面帮扶。不到两个月时间,赵树盈家就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小院干净整洁,前院的葡萄、蔬菜生机盎然,后院的奶羊、兔子活蹦乱跳,屋后大棚里68棵樱桃树枝繁叶茂。这一切的产业扶持都给这个家庭带来了新生机、新希望。赵树盈感激地说:“多少次我都想一条绳子了结了自己,多亏了财政局,现在的变化我想都不敢想,感谢党和政府的好政策、感谢财政局派驻的第一书记,让我有了信心,有了生活的希望。”

“点菜式”扶贫精准拔穷根

“我一定不辜负政府的好意,种好花椒,早脱贫。”6月29日上午,富平县曹村镇郭家村村委会广场上人头攒动、热闹非凡。30多户贫困户高兴的从富平县法院扶贫干部手中领到了机动三轮车、机动喷雾器、微型旋耕机等生产器械。从他们喜形于色的表情中就可以看出,他们对帮扶单位扶贫措施的满意与欢迎。
“我家种有3亩多花椒,缺一个打药的机子,给帮扶干部说了后,今天就给我发了。”领到机动喷雾器的郭家村一组村民郭彦坤说,有了政府的扶持,明年想再多种几亩花椒。
困难群众到底需要什么?如何才能将扶贫扶到“点子”上?该村包联单位富平县法院帮扶干警与镇村干部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充分尊重群众意愿,结合实际“定制”扶持项目,让群众选择适合自己的致富路子。
有养殖基础和意愿的,帮助群众购买奶山羊;有种植经济作物意愿的,帮助提供苗子、技术、农机具等。当天上午,富平县法院就为该村贫困户发放农用机动车6辆、微型旋耕机9台、机动喷雾器5部;为1户贫困户发放奶山羊2只;为3户贫困户发放了危房改造补助资金,还拟帮扶2户贫困户建设柿子加工棚。
同是贫困户的富平县城关街道办谢村村民于高庆也享受到了自己“点菜”,政府“买单”的待遇。村里原本给贫困户发的是奶山羊,可他由于家里没有养殖地方,也没有养殖基础,提出其兄弟有蔬菜大棚,每年收益较好,自己也想种植大棚蔬菜,兄弟可以做技术指导。针对他提出的要求,包联单位与村镇干部商议后,考虑到有其兄弟做技术指导和扶持,于高庆种植大棚蔬菜是可行的,便为其投资1.5万元建设了蔬菜大棚,今年秋季即可下苗。其兄弟于高鹏说:“按照以往的行情,一个大棚种植西红柿,一年的收益在一万元至一万五千元左右。由此,我哥脱贫在望!”
“过去,一些扶贫项目由于不接地气,导致群众参与意愿不高,最终发展失败。现在,群众能按照自己的意愿‘点菜’,依托地方特色发展产业,大家的积极性都很高。”富平县曹村镇郭家村村支部书记郭铁雄说。“合作社+贫困户”让扶贫持续有力“我家的柿饼,从来没卖过这么好的价!”说起去年柿饼的销售收入,富平县曹村镇大渠村二组的王亚丽掩饰不住内心的喜悦。她说,自从加入大福柿子专业合作社,柿饼就不愁卖,并且都高于市场价,去年家里的一部分好柿饼,每斤卖到了18元。
富平县曹村镇、庄里镇是富平乃至全国的柿子优生区,有千亩杂果,万亩柿园,为发挥产业扶贫的造血功能,曹村镇创新发展模式,采取“政府引导、企业主导、农户入股”方式,组建了集种植、加工、销售为一体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千亩柿子种植加工基地,统一管理、分片负责、责任到户。贫困户以柿子园免费入股,无劳动能力的由合作社统一托管。合作社注册了“大福”“柿子红了”等品牌商标,统一收购,统一检测,统一包装,为商品走向高端市场奠定了基础。
传统产业的发展离不开资金的投入支撑,为解决贫困户资金问题,合作社统一从厂家采购农资,零差价赊销给贫困户,待柿饼出售后,贫困户再交农资欠款。该镇还积极协调信用社开展信用村户创建活动,先后为柿农贷款2000余万元,联系韩国客商融资670万元,引进企业投资1000万元建成标准化柿饼加工厂。此外,积极联系市县林业局,实施了20座柿子加工晾晒棚项目,免费为贫困群众提供柿饼加工晾晒场所。
好柿饼也要卖出好价钱。为解决贫困户的销售问题,合作社通过举办柿子节、品鉴会、网络推介等形式推介富平柿饼,线上线下无缝对接,吸引韩国、日本等国内外20余家大客商。柿饼价格也连年攀升,尤其是2016年价格上升幅度最大,不少贫困户直呼:“这是富平柿饼有史以来卖的价最高的一年!”这一年,合作社收购柿农柿饼400吨,不仅带动曹村“柿业”快速发展,还形成了集中连片的辐射带动效应,让广大柿农尝到了柿子产业的甜头,更使贫困群众多了一份收益。截至目前,加入合作社的社员有631户,其中270户贫困户中已有234户通过柿子产业实现了脱贫,并逐步实现长期稳定增收。
作为传统的农业大县,粮食种植依然是大多数群众依赖的基础产业,如何让贫困群众在赖以生存的粮食产业中脱贫致富,富平探索出了“订单农业”模式,即:以“订单”为联结,由企业和贫困村、贫困户签订农产品购销协议,贫困户按照企业要求,提供优质产品,企业托底收购,实现“订单脱贫”。
“有了订单,粮食不愁销路。”富平县留古镇孝义村校维智说,他家有8亩地,从去年开始签了“订单农业”,卖粮风险一下没了,因为自己的粮价不受市场影响。这种“订单农业”将很快让他摘掉多年的穷帽子,实现脱贫。
不仅如此!金融支持扶贫发展产业、帮助贫困户脱贫致富更是富平在脱贫攻坚工作中的一个亮点。
作为全国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和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贷款试点县之一,富平通过支持新型经营主体发展,盘活和流动社会资源,建立新型经营主体与贫困户增收脱贫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探索出了“资金跟着穷人走、穷人跟着能人走、能人跟着产业走、产业跟着市场走”的产业精准扶贫新路子。出台了《富平县财政专项扶贫资金产业项目实施意见》《富平县金融支持扶贫发展产业贴息贷款工作管理办法》等多个相关文件,不断加大对“三农”的资金支持力度,促进农业规模经营和发展方式转变。今年以来,共整合资金1.35亿元,优先投放到光伏扶贫、特色农业等带贫效果好的产业;县财政在继续列支1000万元风险担保基金的基础上,再追加400万元注入金融银行,按10倍贷款放大使用,给予贫困户和带贫企业信贷支持,为脱贫攻坚提供了资金保障。

渭南市发改委

三农项目简介 | 本网招聘 | 本网概况 | 会员服务 | 联系我们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投稿服务
政讯通·全国三农调研中心 政讯通·全国三农舆情监测中心 政讯通·全国三农发展促进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