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峰市松山区产业扶贫新模式为脱贫添动力

来源: 作者: 时间:2017-11-17

  扶贫产业走进园区,资金打捆发展产业,入股分红抱团脱贫……松山区着眼长远扶贫,抓住产业这一关键,依据各贫困村的实际情况,量身定制贫困人口参与度高、特色产业竞争力强的产业与扶贫深度融合的新模式,为脱贫添动力。今年,该区产业脱贫人口占全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总数的61%。

  设施农业产业园区带动贫困户脱贫致富。松山区上官地镇头把火村曾经是一个贫困村,去年12月该村24户贫困户全部搬入了设施农业产业园区,按照“一户一房一棚”的标准建设了24栋日光温室,采取订单回收的方式种植香瓜。每栋日光温室一年可为每户贫困户带来收入3万元。现在该村贫困户已全部脱贫,实现了搬得出、稳得住、能脱贫、能致富的目标。松山区利用资源和区位优势,把设施农业产业园区作为脱贫攻坚的主战场,激活园区的产业资源,让有劳动能力、可通过农业生产脱贫致富的贫困户稳定增收脱贫,引领特色农业产业规模化发展,有力地破解了扶贫产业发展慢、规模小、辐射带动力弱的问题。几年来,松山区的25个设施农业产业园区带动2600户贫困户实现脱贫致富。

  将扶贫产业资金以“撒胡椒面”的方式发给贫困户难以达到效果,交给龙头企业又存在风险,如何让扶贫产业资金既能发展产业获得收益又能抵抗一定的风险?松山区针对这一问题,将扶贫产业资金进行更精细化设计,即资金打捆发展产业,集中力量办大事。家住松山区岗子乡红庙子村的刘景榕,一辈子都在围着山上的几亩薄田转,也与温饱斗争了一辈子。2015年转机出现了,红庙子村将“三到村三到户”扶贫资金、老促会扶贫金和对口帮扶金打捆,试点建设60亩冷棚扶贫产业基地,现已扩大到800亩,包括刘景榕在内的95户贫困户,一户一处冷棚,每处棚年均纯收入可达6000多元,于去年全部拔掉了穷根。再加上3000元的流转土地收入,刘景榕去年一年的农业收入首次近万元,终于过上好日子了。把分散的扶贫资金统筹起来,用于产业可谓一举多赢,既保障了资金的使用效率和安全,又让贫困户参与有动力、发展有信心,在产业扶贫的路上走得更稳、更远。

  贫困户入社、入股分红,抱团脱贫致富有底气。松山区充分运用资产收益型产业扶贫模式发展脱贫产业,该模式即贫困户用财政扶贫资金入股合作社,由合作社出技术、包管理,贫困户成为股东保底分红。在松山区初头朗镇孤山子村设施农业产业园区,自2014年起该村贫困户用扶贫资金作为股金与村合作社共同建设了80处设施农业观光棚。贫困户与村合作社签订股权合同,每年有兜底分红3000元,盈利可再次分红,形成“股份合作、资产保底、利益分红”的模式。现在,该村30户贫困户已累计将47.5万元“三到村三到户”扶贫资金变成了合作社的股金,在分红的同时还能享受土地流转、就业等收益,贫困户入股合作社的当年即可脱贫致富。贫困户与合作社抱团发展扶贫产业的最大好处是依托合作社技术、规模优势,贫困户拧成一股绳发展,解决了其缺技术、缺劳力、劳力弱等问题,让其脱贫致富更有底气。

  

全国农村经济动态监测点内蒙古赤峰市发展改革委
三农项目简介 | 本网招聘 | 本网概况 | 会员服务 | 联系我们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投稿服务
政讯通·全国三农调研中心 政讯通·全国三农舆情监测中心 政讯通·全国三农发展促进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