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城“党支部+”开启农村发展新征程

来源: 作者: 时间:2018-01-04

  既是“国定贫困县”,脱贫攻坚任务重;又是“农业大县”,农业发展前景广。结合这样的实际,蒲城县委、县政府全面贯彻落实中省市脱贫攻坚工作的总体部署和要求,坚持系统思维,以脱贫攻坚统揽全县经济社会工作,以“党支部+村级股份经济合作社”打开农村发展局面,把群众脱贫致富与基层组织建设、村党支部作用发挥、村集体经济积累、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财政体制改革等通盘考虑、统筹推进,创新推广“村党支部+村级股份经济合作社+”等产业致富模式,形成了“以党建为引领,带动脱贫攻坚、农村发展并驾齐驱”的新格局。

  “党支部+”让发展有了新路子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同时要求,要加强基层党组织带头人队伍建设,扩大基层党组织覆盖面,着力解决一些基层党组织弱化、虚化、边缘化问题。
  为了切实解决好这些问题,脱贫路上不落下一位群众,实现精准脱贫,带领80万蒲城群众2018年共奔小康,村级基层组织作用的发挥至关重要。2016年初,蒲城县委主要领导利用半年时间跑遍了所有275个行政村,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提出了“支持发展村级集体经济、依托村级集体经济促进‘三变’改革,进而带领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决策,在全省创新性地提出了建立“党支部+村级股份经济合作社+”的模式,以此为抓手,统领农村基层各项工作。
  “在脱贫攻坚这场战役中,我们始终坚持党建引领,把党的力量摆在脱贫攻坚的前沿阵地,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核心堡垒作用,努力推动基层党建与精准脱贫深度融合,实践证明这一做法是行之有效的。”蒲城县委书记如是说。为了让“党支部+”发挥最大的效能,蒲城县开创性地开展了打造一支永不走的驻村帮扶工作队、“党支部+”引领产业脱贫、“支部联建”强带弱、“光伏基地”强保障等工作,让“党支部+”模式在农村发展的各个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2016年11月,蒲城县在全市率先出台了《关于在脱贫攻坚中充分发挥各级党组织和党员作用的意见》(下称《意见》),明确了层级责任、工作重点和保障措施。《意见》的出台,成为全县党员投身脱贫攻坚、投身农村一线的“指挥棒”,也从制度层面上夯实了各级党组织脱贫攻坚的主体责任,让全县3万余名党员成为脱贫攻坚的生力军、群众致富的带头人。
  “农村富不富,关键看支部;支部强不强,全靠领头羊。在推广‘党支部+’模式的过程中,对于发现的班子不强、带头人不力的问题,该整顿的整顿,该撤换的撤换,在推进的过程中就撤换了13名村主要干部。”蒲城县委组织部长石雨介绍道,“同时,269个共建党组织、119个驻村工作队、36支农业技术服务队和‘第一书记’‘回原籍’等4000余名干部,与贫困村、贫困户‘一对一’结对帮扶,‘面对面’宣传脱贫政策,‘手帮手’指导群众发展适宜产业。为充分发挥党建工作的引领、组织和保障优势,增强村级党组织的战斗堡垒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让9800名有帮带能力的村无职党员每人包联帮扶1-2户贫困群众,致力打造一支永不走的驻村帮扶工作队,进一步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带动群众增收致富奔小康。”
  “一根筷子轻轻被折断,十双筷子牢牢抱成团。”对于需要合作抱团、连片发展的多个村,蒲城县还探索形成了“联合党委”模式,充分发挥“强村”经济合作组织成熟运营的优势,帮带“弱村”规避生产风险、融入产业链条,实现稳定运营、发展壮大。在洛滨镇,建立了由“联合党委”管理发展的香菇产业园区,把全镇所有村的香菇产业扶持资金集中在一起办大事,以洛滨为核心,辐射带动永丰、罕井、高阳、孙镇4个镇的香菇产业发展,形成“一核四区”的产业发展布局,致力打造渭北最大的香菇产业基地。在苏坊镇,以奶山羊养殖产业为纽带,党定、高义、北姚3个村联合成立苏坊奶山羊养殖扶贫基地党委,隶属苏坊镇党委,成立苏坊镇四通奶山羊养殖扶贫基地管理委员会,负责日常管理、具体事务协调等工作,带动北姚村、高义村抱团经营;在尧山镇,成立了尧山金银花扶贫示范园区党委及园区办,由金银花产业相对成熟的闫家村,带动光陵、西山、尧南、浮阳4个村发展金银花产业。同时,由县政府牵头组织,镇党委实施,采取享受税费减免、保护价格收购、产品优先收购和免费技术指导等方式,建成万亩金银花产业扶贫示范园区,为渭北旱腰带产业转型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这几年,我们充分利用国家赋予贫困县统筹整合使用财政涉农资金的自主权这一政策机遇,千方百计丰富资金来源,通过整合中省市涉农资金、本级财政涉农资金、撬动社会资金三种方式共筹集资金3.91亿元,用于农村水、电、路等基础设施改善、产业配套设施投入和美丽乡村建设、集中捆绑用于产业发展等,不断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推动脱贫致富。整合资金力度之大,在全国都是罕见的,受到了国务院扶贫考核督查组的肯定。”蒲城县长张毅锋介绍,“在使用方式上,把过去的‘拨款’改为‘投资’,按每村30万元的标准投入村产业点,由村级股份经济合作社持有,用于发展产业。产业收益首先保证贫困群众分红,剩余部分留给村集体,有效增加村集体经济积累,用于扩大产业再发展、改善基础设施,推动‘输血’与‘造血’同步。”
  经过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创新,蒲城“党支部+村级股份经济合作社”模式逐渐衍生出更多更具推广价值的“子模式”。比如,“+产业园区”,桥绒、苏坊、太睦、荆西、魏村等41个村,通过村党支部引领产业园区建设,由村级股份经济合作社收取一定承包费用的方式,解决了群众发展产业一次性投资过大的问题,也实现了村集体经济的有效积累;“+产业大户”,党定、高义、梁家等30多个村,通过党支部牵头,动员产业大户参与养殖小区建设,再由村股份经济合作社与企业签订销售合同,收取管理劳务费用等方式实现了村集体经济的有效积累;“+新型产业”,思补、荆西、黎起等20个村,充分利用国定扶贫开发县享受支持发展光伏产业的政策,积极争取项目,吸收贫困户贷款参与,投资建设光伏基地,通过并网发电实现村集体经济有效积累;+龙头企业”,洛滨镇8个村,依托永信食品有限公司,利用“拨款”改“投资”资金入股、贫困户无息贷款现金入股、组织群众在企业打工等方式,共同建设怡农香菇产业园区,解决了214户贫困群众增收问题,实现了村级集体经济有效积累。
  如今,全县除城区以外的269个村村村都有“合作社”。不仅带动了一个村的发展,更形成了“辐射联结抱团”的强大合力。荆姚镇渡米村秦川牛扶贫产业园区整合渡米村、东宣化村、常家村三个村“党支部+”项目资金,发展肉牛400头,每村每年收益2万元以上。
  “党支部+”像一股星星之火,在蒲城迅速形成燎原之势。
  “党支部+”让农村焕发新气象
  “发展农业,以往的小农经济、单打独斗肯定行不通,必须立足全县农业优势和特色,以规模化、集约化、组织化、市场化推进农业现代化,只有这样,才能盘活农村各类资源,激发农村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推动农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蒲城县委书记对此有着深刻认识。
  为了让农村“沉睡”的经济“醒”过来,让农村这个源头活水真正“活”起来,蒲城县委、县政府指定农业部门多方考察调研,立足全县实际制定出适合蒲城农业快速发展追赶超越的好办法。
  “我们跑遍了全县各个村,摸清了全县农业发展的现状以及存在问题,研究出了应对办法,形成了《蒲城县农业局产业发展调研指导意见》,为全县农村调整产业结构提供了科学支撑,为推进农村生产经营体制改革发展奠定了基础。”蒲城县农业局局长刘东年说。
  为了推进这一改革,蒲城县委、县政府决定利用“党支部+”,切实解决村党支部不具备市场经营主体的问题,让村党支部牵头,成立村级股份经济合作社,再由合作社按照“党支部+”带领群众致富模式,带领村民发展产业、整合资金、共同致富。
  2017年8月,蒲城县委、县政府制定了《关于推进农村生产经营体制改革(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决定在尧山镇闫家村、苏坊镇党定村、孙镇东陈庄村先行开展改革试点工作。虽然推进过程中困难重重,没有可借鉴的方法,县市场监督管理局还是联系中、省、市有关单位,咨询政策,寻求方法,成立了我省首批村级股份经济合作社,由村党支部领导,负责人由村“两委”主要干部担任,日常事务由村委会负责,监委会监督,进行监管,涉及重大资金支出,由村党支部按照“四议两公开”工作法进行决策。
  合作社统筹农村生产资源,激活生产要素,破解农民增收瓶颈,壮大集体经济,助力脱贫攻坚,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和模式,实现产业发展有市场、生产经营有规模、抵御风险有能力、农民收入有保障、集体经济有积累。截至目前,除奉先街道办外蒲城16个镇办共有“三变”改革示范村32个。
  蒲城县苏坊镇党定村地处山沟,大部分土地属于沟地,难以实现机械化耕种,许多土地因此荒废。今年8月,在蒲城县委、县政府的部署下,党定村成为农村“三变”改革试点村,成立了村级股份经济合作社,由两委班子带领全村一起走出困境。
  “合作社成立后,我们就着手准备发展产业,在多次考察、学习后,决定发展奶山羊和金银花产业。”党定村村支部书记胡宏社告诉记者,“流转了原来村上1300余亩荒沟,纳入合作社统一经营,种上了饲草苜蓿和金银花,实现了资源变资产、农民变股东,发展产业以后,预计年收入在500万元以上,村级经济积累可达到100万元,同时可带动全村及周边两三个村的贫困群众脱贫。”
  “说得直白一点,村级股份经济合作社就是在强化基层组织建设的同时充分担当起其发展集体经济,带领村民致富的重任。”蒲城县委副书记王恒介绍。
  “党支部+”托起农村经济腾飞新希望
  近年来,“蒲城酥梨”“蒲城西瓜”先后获得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证书。“蒲城酥梨”还被认定为中国果品区域公用品牌50强,品牌价值22.43亿元,产品出口到美国、澳大利亚等33个国家和地区。如何利用好这些优势,发展产业增收致富,对蒲城来说意义重大。
  实际上,在推行“党支部+”产业发展模式之前,蒲城县已有一批村产业发展相对较好,但村级集体经济积累比较薄弱。通过“党支部+”模式,既发挥了集体的优越性,又充分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同时激活了农村各类生产要素的潜能,全县部分村超前谋划,产业发展标准高、规模大、效益好,村级集体经济积累显著提高,有效弥补了发展“短板”。同时,蒲城县还不断丰富“党支部+”模式的内涵和外延,推动“党支部+”在金融扶贫、政策扶贫、资产扶贫、兜底扶贫等方面发挥“杠杆”作用,让基层党支部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责任人”。
  经过一段时间的打磨,蒲城县“党支部+村级股份经济合作社+”产业发展模式在制度上更加规范,在操作上更加可行,更培育了一支懂经营的基层党员干部队伍,充实了全县农村经济发展的力量。
  如今,蒲城“党支部+”模式在全县各个村庄落地开花,村“两委”带领群众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主导产业,不仅帮助贫困户增收脱贫,更带动了群众整体致富,增加了村级集体经济的积累,为扩大产业再发展、改善村基础设施奠定了基础。村党支部成为脱贫攻坚的战斗堡垒,基层党员成为推动发展的中流砥柱。
  “说句实在话,原来在村上干事,就感觉一届一届稳稳的不出大事就好。现在不一样了,根据‘党支部+’模式,县上把产业发展的主导权放给村党支部,有些村产业发展一下子就起来了,其他村的干部肯定‘眼红’嘛,这下就跟着人家干得好的村‘就近学、照着干’,想方设法探寻适合自己村产业发展的新路子,无形中自己学经济、强管理、会经营的意识也就增强了,自然而然就成了带头致富、带领群众致富的‘好把式’。村容村貌改变了,群众收入也增加了,村干部腰板一下挺起来了!”提起“党支部+”模式,蒲城县尧山镇闫家村党支部书记王春彦如是说。
  更重要的是,通过实施“党支部+村级股份经济合作社+”产业模式,村级集体经济有了积累,摆脱了等靠要,村干部说话有人听,工作更有自信,精神面貌焕然一新,一心一意谋划村级经济发展的主动性、积极性明显增强,服务群众、推动发展的能力显著提升,这为农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内生动力。
  给钱给物,不如建个好支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农村要发展,农民要致富,关键靠支部。”如今在蒲城县,各级党组织各司其职,密切配合,已成为助力脱贫攻坚、推动农村发展的中坚力量,“党支部+村级股份经济合作社+”模式更成为夯实基层党建、打通脱贫道路“最后一公里”的有效途径,为全县农村发展汇聚起强大合力。

  

   渭南市发改委

三农项目简介 | 本网招聘 | 本网概况 | 会员服务 | 联系我们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投稿服务
政讯通·全国三农调研中心 政讯通·全国三农舆情监测中心 政讯通·全国三农发展促进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