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齐心气儿解难题 一个村庄改善村貌的蹲点观察(3)

来源: 作者: 时间:2020-01-06
  “咱们一个山地小村,种啥啥不行,在地里刨食太难了!”也正因为地难种、钱难挣、人难留,大伙儿对于20多年前那区区几百块钱的征地补偿耿耿于怀,心里还是迈不过去那个坎儿。
  “挣了大钱自然就不会计较小钱,心里的坎儿要用产业来铺平!村里产业旺了,心也就齐了。”马长健从去年一开春就一直往镇里跑,想为官田村争取镇里刚刚推行的“我有一亩葡萄园”计划。
  镇政府统筹资金,购买示范合作社已经有稳定收入的葡萄园30亩,再交给合作社托管,以每亩每年1万元的收益分配给重点扶贫群体,实行托管扶贫新模式。经过马长健三番五次游说,官田村顺利成为第一批试点村,当年在征地补偿中有异议的8户贫困户,顺利拿到项目,拥有了自己的稳定收入,里外村的争议焦点不再那么“显眼”。
  “每年都有上万块钱的分红,那几百块钱征地补偿算个啥!”村民缪长春在去年底拿到分红后,分外高兴。
  也正是在去年底,官田村实现了村委会平稳换届,新年刚过,又被评为福建省“乡村振兴试点村”。
  “人心齐了,才有咱村的好环境”
  转眼又是一个开春,马长健这回信心满满,又把烂泥沟整治的议题摆到了村两委会上。
  “现在咱村团结了,不就是一块地皮嘛!我先签字!”缪福贵是里村的老党员,也是烂泥沟中最大一块地皮的承包人,会议刚开始,他的表态让整个讨论特别轻松。
  第二天一早,缪福贵主动带着马长健,挨家挨户了解烂泥沟地带的土地租赁,不出所料,当听说村委会要租地改建荷花池时,十几户村民都非常支持。一天跑下来,马长健手上拿着的合约上就摁满了村民的红手印。
  今年5月1日合约签好,4日开始土地平整,8日到隔壁乡“借”荷苗,到10日,200多株荷花苗已经在昔日的烂泥沟里种下。7月,福建团省委联合人民日报数字传播有限公司共同组织了“人民墙绘”乡村振兴专项行动,还邀请厦门大学嘉庚学院的师生来官田村帮忙装点。这时节,荷花迅速生长延伸,已经覆盖了大部分荷花池,一周后师生离开时,官田小学附近已经变得风景如画,“莲叶何田田”,映着墙绘图画,美不胜收,村民纷纷赞叹:“人心齐了,才有咱村的好环境。”
  官田村中心的荷花池红莲绽放,村民施树芳正在池边散步,碰上马长健。
  “村里鸭圈兔栏也要开始整治,这一次用不了两年啦,估计两个月就成!”马长健说起下一步的打算。
  “马书记去哪儿?里村吗?”施树芳问。
  “现在没有里村外村啦,我们都叫官田村!”马长健说。
 
 
三农项目简介 | 本网招聘 | 本网概况 | 会员服务 | 联系我们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投稿服务
政讯通·全国三农调研中心 政讯通·全国三农舆情监测中心 政讯通·全国三农发展促进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