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为一碗河南好米!” 新乡农民自建博物馆讲述稻米与黄河的故事

来源: 作者: 时间:2020-11-12

  你知道水稻是怎样被“驯化”的吗?你知道水稻是如何从中国“走”遍全球的吗?你知道黄河两岸种植水稻的悠久历史吗?你知道咱的原阳大米得过多少国际、国内金奖吗?

  11月5日,来到新乡平原示范区原武镇东合角村,走进刚刚建成投运的中国·黄河稻米文化博物馆。

  黄河稻米文化博物馆的迎面墙,正中间是一个硕大的“稷”字,周围是116个米字旁的汉字,让人感叹古人对粮食、稻米发自内心的珍惜与渴望。走进博物馆,穹顶绘着鱼稻共生的吉祥画面,蜡像、图片、视频和实物展品生动地讲述着水稻的故事;舂米坊、米酒坊、米醋坊,让你亲身体验水稻制品的美味……博物馆总面积1000平方米,分天下社稷、稻之源、稻之耕等7个主题展厅。

  “我想通过博物馆讲述稻米与黄河的故事,以原阳大米为立足点,沿母亲河溯源悠久的中原农耕文明,探寻稻作文化的前世今生!”博物馆“馆主”、农民企业家赵建华还客串起了讲解员。为建这座博物馆,他谋划了5年时间,个人投资300余万元,东奔西走收集了近百件展品。

  为何赵建华要铁了心建博物馆?他说,黄河北岸过去多为盐碱地,“冬春白茫茫,夏秋水汪汪;遍地蛤蟆叫,出碱不出粮”的顺口溜,是上世纪70年代以前的真实写照。时任原武公社书记乔永庆带领干部群众引黄稻改,成功治住了盐碱,种出了美味营养的天然弱碱性水稻。

  几十年来,原阳大米让广大农民脱贫致富,还打出了名气成为远近有名的“金字招牌”,让乡亲们扬眉吐气、骄傲不已,对水稻的感情“到了骨子里”。

  “我去东北五常、台东池上、日本新潟等稻米产地参观考察过,见当地都建了博物馆,就想着咱为啥就不能为原阳大米、黄河稻米建个博物馆呢?!”赵建华说,因种种原因,近几年周边农民种植水稻的热情不断降低,原阳大米种植面积已从鼎盛时的近50万亩减少到不足10万亩,这让他很揪心,也想通过建稻米文化博物馆,重新唤起大家对水稻的感情和热情。

  “只为一碗河南好米!”赵建华说,下一步,他将继续向博物馆注入资金,同时联合科研机构、行业协会和广大稻农,不断丰富博物馆的层次和内涵,让博物馆越办越好,为弘扬黄河文化和发展水稻产业作出更大的贡献。(赵同增)

责任编辑:王珊
原文链接:http://nynct.henan.gov.cn/2020/11-10/1887698.html
三农项目简介 | 本网招聘 | 本网概况 | 会员服务 | 联系我们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投稿服务
政讯通·全国三农调研中心 政讯通·全国三农舆情监测中心 政讯通·全国三农发展促进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