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交水稻技术在玉林开花结果

来源: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农村厅 作者:佚名 时间:2021-11-10

  

  1977年,容林熙来到玉林市地区农科所(现市农科院前身),在韦裕廉、乐永安等老专家身边工作。“他们是我的同事,更是我的师傅。而高产杂交水稻品种培育成为我一生的事业,则与他们密切相关。”

  1978年,容林熙跟随韦裕廉到海南三亚基地参与杂交水稻繁育工作。在基地里,在韦裕廉的引见下,27岁的他第一见到了袁隆平。袁隆平对这位年轻人非常关照,鼓励他说:“年轻人,科研上要多钻研,多学习,工作态度更要谦虚,要学习前辈艰苦奋斗的作风,这样才会在科研上有所建树。”

  袁隆平的鼓励对容林熙产生了巨大的激励作用,并在之后参与到韦裕廉主导的杂交水稻良种选育工作。

  经过多年艰苦卓绝的努力,韦裕廉团队先后育成和推广了汕优32选、汕优18等组合,特别是博优175、特优18两个组合穗大粒多、耐肥抗倒、产量高,是当时玉林地区早、晚造的主栽组合,对地区粮食增产增收起到了很大作用。在韦裕廉退出科研一线后,容林熙已经成长为独当一面的专家,由其领衔的团队又培育出特优216、博优270等9个高产杂交品种。

  “以袁隆平为榜样,艰苦奋斗,在科研中精益求精,已经成为农科院一代代科研人在杂交水稻等科研领域奋斗的不懈动力。”玉林市农科院院长古彪回顾了玉林市杂交水稻改革开放数十年的科研历程,深有感慨地说,袁隆平团队研发的杂交水稻技术在玉林各级政府及本土科研人员大力推广普及下,不断开花结果。

  据统计,2006年以来,玉林市粮食种植面积常年稳定在430万亩左右,总产稳定在160万吨以上。玉林市以不到广西5%的耕地生产了广西12%以上的粮食,是广西第一个、全国第二个实现“吨粮田”的地级市,粮食单产稳居广西第一。


原文链接:http://nynct.gxzf.gov.cn/njtg/nyjs/lszwzzjs/t8975681.s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三农项目简介 | 本网招聘 | 本网概况 | 会员服务 | 联系我们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投稿服务
政讯通·全国三农调研中心 政讯通·全国三农舆情监测中心 政讯通·全国三农发展促进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