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植乡村这片精神沃野

来源: 作者: 时间:2018-05-02

  乡村振兴,产业是根基,文化是灵魂。《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指出,要繁荣兴盛农村文化,焕发乡风文明新气象。推动乡村全面发展就要坚持物质和精神文明一起抓,提升农民精神风貌,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不断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

  近年来,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社会不断进步,有山有水有乡愁,有诗有爱有远方,这也让广大农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生活有了更高更多更美好的需求。而与此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在某些农村地区,包括赌博、宗族势力、村霸等问题和现象依然存在。陈规陋习、不良风气仍然影响着一部分农民群众的思想和行为,制约着农村的全面发展。加之工业化、城镇化的推进,有的地方撤村并居,有的乡村空心化严重,人气不旺。广袤的乡村,这个我们曾经的心灵栖居之地、情感寄托载体,变得有些陌生和疏离。

  在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审视这些问题,或许从侧面折射出农村地区精神文明建设的短板,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振兴乡村文化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乡村振兴战略是一项系统工程,其中乡风文明既是乡村振兴的内在要求,也是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措施。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乡村振兴的最终目的就是要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而农民富,不仅体现在钱袋子的鼓起和饱满,更要体现在广大农民群众的文化生活进一步多姿多彩、精神世界进一步充实丰盈。

  未来的乡村,不仅环境优美、宜居宜业,还是一个文化积淀深厚、能够安放乡愁、体味乡情的地方。对于乡村来说,经济发展了,文化更不能荒芜。只有繁荣乡土文化、留住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脉,才能为农村地区的持续发展提供稳定的精神保障和文化支撑,才能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繁荣兴盛农村文化,焕发乡风文明新气象,各级地方政府要积极引导、创立和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提供便捷有效的文化服务,创造开发更多能够体现农民所思所想、所期所盼的文化产品。让精神化需求与农民的实际生活贴得更近、更紧,让健康文明的风尚与农民的切身利益紧密结合,让厚重的乡土文化丰富农民的文化生活,提升幸福指数。同时,要顺应时代变迁,帮助农民自觉抵制歪风邪气,摈弃陈规陋习的侵蚀,从农民最关心的问题、最迫切的需求入手,培育好乡风民约、家规家风等文化,让传统社会的乡土人情、村规民约能够焕发活力。

  繁荣兴盛农村文化,焕发乡风文明新气象,也需要发挥广大农民群众的主体作用,激发广大农民的内生动力。这就需要通过政策扶持和产业发展,吸引更多农村青年愿意留在乡村,投身家乡的经济建设和农村发展。营造健康向上、积极奋斗、拼搏进取的社会风气和文明风尚,激发广大农民自主、自立、自强的意识,助推农村移风易俗,让农民从内心产生归属感和获得感,实现传统文化的传承。

三农项目简介 | 本网招聘 | 本网概况 | 会员服务 | 联系我们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投稿服务
政讯通·全国三农调研中心 政讯通·全国三农舆情监测中心 政讯通·全国三农发展促进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