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绿春:产业扶贫托起边境村民的“小康梦”

来源: 作者: 时间:2020-06-02

位于中越边境线上的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绿春县平河镇新寨村委会是红河州人大常委会机关的定点帮扶点,自开展帮扶以来,红河州人大常委会机关积极探索产业帮扶发展之路,因地因户因人施策,大力发展特色产业,拓宽产业增收渠道,为当地打好脱贫攻坚战奠定坚实基础。
  产业培育铸致富根基
  立夏过后,万物生长。在新寨村委会背后的山坡上,一片盖着黑色遮光膜的大棚格外显眼,大棚下红河州华源天成农业综合开发有限公司种植的重楼苗正迎风吐绿,茁壮成长。
  “我们种植的重楼已经见到成效,从2018年到现我们共培育了60余万株种苗,今年8月,我们新的种苗可以继续提供给农户进行移栽。”红河州华源天成农业综合开发有限公司负责人李瑞高说。
  2018年,机关驻村工作队员入驻后,通过调查和咨询农业专家,了解到新寨村的海拔、气候、自然环境资源等非常适合中药材培育种植,于是通过招商引资,引进了福建的一家企业在绿春注册了红河州华源天成农业综合开发有限公司,投资3000多万元在当地建设了中药材培育种植推广示范基地。
  “企业引进后,我们与村党总支和所属党支部一起商后,决定由村党总支和所属党支部,97户建档立卡户、498人通过“一事一议”筹集自筹资金5万元,与协调的红河州南部山区开发办补助的500000元资金一起作为试验示范基地建设资金,建成党建“双推进”基地6亩,开始种植重楼种源5万余株,并和企业签订了技术指导和收购协议书。”红河州人大常委会机关驻新寨村委会扶贫队员武冲林表示。
  2019年,红河州人大常委会又协调了70万余元资金把重楼种植进行推广,覆盖当地的185户建档立卡户种植了重楼苗11万株。
  “公司给我们提供种苗和技术指导,后期负责收购、销售,我们每户种植了300株左右,只要管理好了,四年后,每户可以有12000多元的收入,大家种植的积极性很高。”哈德村建档立卡贫困户李立保说。
  村企联动谱双赢篇章
  没有规模化的养殖场地,没有科学养殖技术,没有便利的交通条件……机关驻村工作队员在调查研究之后,大胆探索异地扶贫养猪模式,红河州人大常委会办公室扶持资金28万元作为寄养协议的本金,为贫困群众每头猪配套400元(贫困群众自筹仅200元)和个旧市猪宝宝养殖场采取“公司+基地+集体+农户”的异地扶贫养猪模式,并将每头猪所得利润的15%作为村集体收入,85%作为贫困户收入,实现了贫困户、村集体和企业经济双赢双收。
  “以前家里养猪,过年的时候就杀吃了,没有赚到什么钱,现在在家里就能参与分红,太开心啦!”参与生猪异地养殖的建档立卡户李女黑在领到企业发放的3117元寄养收益分红金后高兴地说。
  “除了分红,养猪企业还为我们提供了10户20人到养殖场务工,这样不仅有效转移了农村剩余贫困劳动力,他们还能把技术带回家继续发展养殖,从而促进脱贫致富和长期增收。”武冲林说。
  截至目前,红河州人大常委会共组织新寨村委会128户贫困户627人,与该企业签订了7期生猪异地养殖协议,共为村集体经济和贫困户实现纯利润收入132118元,参与的贫困户获利最高的达15000余元,增强了贫困群众与村集体经济“造血”功能,为新寨村脱贫攻坚提供了一条增收致富新途径。
  云南网通讯员 李宁 报道

三农项目简介 | 本网招聘 | 本网概况 | 会员服务 | 联系我们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投稿服务
政讯通·全国三农调研中心 政讯通·全国三农舆情监测中心 政讯通·全国三农发展促进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