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晚季水稻主要病虫发生趋势分析(2021年第12期)

来源:福建省农业农村厅 作者:佚名 时间:2021-11-10

  

  

  2021年我省早季水稻主要病虫害总体为偏轻局部中等发生,发生面积368.3万亩次,较去年减31.6%。其中:稻飞虱为偏轻局部中等发生,发生面积112.5万亩次,较去年减18.2%;稻纵卷叶螟为偏轻发生,发生面积72.6万亩次,较去年减61.3%;二化螟为中等发生,较去年轻,发生面积107万亩次,比去年减6.3%;三化螟为轻发生,发生面积3.8万亩次,较去年减39.2%;稻瘟病为轻发生,发生面积6.4万亩,较去年减30.8%;稻纹枯病为中等发生,发生面积59万亩,较去年减27.6%。

  一、晚季病虫发生趋势

  根据各市、县(区)中稻及一季晚稻主要病虫发生趋势调查、当前水稻病虫发生情况、水稻生育期、结合历史资料及气象条件等因素综合分析, 预计2021年晚季水稻病虫总体为中等局部偏重发生,发生面积1190万亩次。其中:

  (一)稻飞虱:中等局部偏重发生,预计发生面积339万亩次。

  (二)稻纵卷叶螟:中等局部偏重发生,预计发生面积286万亩次。

  (三)二化螟:中等发生,闽南稻区局部偏重发生,预计发生面积184万亩次。

  (四)三化螟:轻发生,预计发生面积15万亩次。

  (五)黏虫:偏轻发生,局部中等发生,预计发生面积15万亩次。

  (六)纹枯病:中等发生,预计发生面积245万亩。

  (七)稻瘟病:偏轻发生,穗颈瘟局部偏重发生,预计发生面积38万亩。

  (八)稻曲病:中等局部偏重发生,预计发生面积70万亩。

  (九)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轻发生,局部偏重发生,预计发生面积20万亩。

  (十)细菌性条斑病:偏轻局部中等发生,预计发生面积27万亩。

  二、预测依据

  (一)当前病虫基数较高  据各监测点监测,当前水稻病虫基数较高,稻飞虱早稻田一般百丛虫量218~2500头,多的百丛虫量3500头,百丛卵量117~1600粒;中稻田百丛虫量19~2570头,高的百丛虫量4230头,百丛卵量260~2300粒。稻纵卷叶螟早稻田一般亩幼虫量350头~1200头,多的亩幼虫量4200头;中稻田亩幼虫量333头~3854头,高的亩幼虫量4620头,亩卵量510~7680粒。早稻田二代二化螟亩残虫量497~3460头,螟害率0.51%~6.5%;中稻田二化螟亩幼虫量278~3732头,多的亩幼虫量4000头,平均枯鞘率1.21%,高达22%;早稻田三化螟亩残虫量25~120头,螟害率0.1%;中稻田间三化螟亩幼虫量80~350头,高达每亩450头,枯心率0.1%~0.9%。稻瘟病、纹枯病发病点多、面广,菌源丰富;全省稻区均有一定量的南黑条矮缩病毒源,潜在流行的风险较高。

  (二)气候条件有利病虫发生流行 据省气候中心预报,预计7~9月平均气温23~29℃,较常年偏高0~1℃。总降水量沿海县(市)400~1000毫米,内陆县(市)350~450毫米(中部、北部偏多1~2成、南部偏少1~2成),其中7月全省大部偏多1~2成,南部沿海偏少1~2成;8月偏多1~2成,9月中北部沿海偏多1~2成,其余偏少1~2成。预计未来登陆或影响我省的台风有7~8个,月份分布:7月2个、8月2~3个、9月2个。总之,7~9月份,我省气温、湿度适宜稻瘟病、纹枯病、稻曲病、细菌性条斑病的发生流行、螟虫发生为害及“两迁”害虫回迁和黏虫迁入为害。

  (三)栽培条件对病虫发生有利 随着早稻的成熟,“两迁”害虫将向中、晚稻田转移为害及异地虫源随着风雨迁入;各地中、晚稻主栽品种多为优质稻系列,抗病品种占比低、部分品种抗性退化或丧失,以及在高水肥的栽培条件下,稻田郁蔽有利于病害发生流行。


原文链接:http://nynct.fujian.gov.cn/ztzl/bcfsyfk/202107/t20210714_5647621.htm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三农项目简介 | 本网招聘 | 本网概况 | 会员服务 | 联系我们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投稿服务
政讯通·全国三农调研中心 政讯通·全国三农舆情监测中心 政讯通·全国三农发展促进中心